地名:北界都村 | 隸屬:界都鄉 |
區劃代碼:140724201200 | 代碼前6位:140724 |
行政區域:山西省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晉K |
長途區號:0354 | 郵政編碼:030600 |
城鄉分類:鄉中心區 | 分類代碼:210 |
地名由來:
傳說,古代昔陽縣東有肥子國,西有建都,兩都以此為界,故名界都。該村位于松溪河北岸,得名北界都。
基本介紹:
北界都村地處松溪河畔,位于昔陽縣城東15公里處,是界都鄉人民政府所在地。全村共有523戶,總人口1251,耕地面積為2257畝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該村山多地少且十年九旱是其主要特點。無其它工副業,自然災害頻繁,生產條件低下,是個典型的純農業村,耕作以傳統的玉米、谷子為主。
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國家一系列惠農惠民政策的穩步實施,及農民認識的不斷提高,我們在狠抓農業的同時,又大力促進養殖業的發展,并大搞基礎設施、園林村建設。
在完成“戶戶通水泥路”工程后,又建成了占地24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內設藍球架、體育健身器材等,大大豐富了農民的業余生活。為貫徹落實新
文化旅游:
梵乘寺位于昔陽縣界都鄉北界都村中一石砌高臺上。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126.21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明天順五年(1461)、嘉靖三十九年(1560)、萬歷六年(1578)、清康熙五十一年(1
歷史沿革:
春秋屬晉地。
明屬樂平仙游鄉昔陽都。
清嘉慶元年(1796年)樂平降縣為鄉,區劃未變。
民國初年屬古肥鄉。
1914年,屬昔陽古肥鄉。
1918年,實行區村制,全縣分4個區,屬二區。
1938年5月,屬昔東縣。
1940年,昔東劃為6個區,屬六區,駐地峪掌。
1945年9月,昔東、昔西合并,全縣分14個區,屬昔陽十區,駐東冶頭。
1946年6月,調整為8個區,屬四區。
1949年屬四區管轄,駐東冶頭。
1950年-19
周邊相關:
北界都村附近有大寨景區、石馬寺、昔陽龍巖大峽谷、頤民公園、昔陽離相寺、昔陽福嚴寺等旅游景點,有昔陽小米、大寨核桃露、冷香豆腐腦、扁食頭腦、油糐涼粉、紅棗米糕等特產,有昔陽迓鼓、昔陽拉話、和順五谷畫、左權開花調、牛郎織女傳說等民俗文化。
區劃: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界都鄉·北界都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