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劉王溝村 | 隸屬:橋上鎮 |
區劃代碼:141022104210 | 代碼前6位:141022 |
行政區域:山西省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晉L |
長途區號:0357 | 郵政編碼:041000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相傳劉累為劉姓第一人,他是帝堯的后裔,其始社式原名祁式,是帝堯之子與女嬇所在,舜為讓他不要和丹朱一樣,而要以爺爺堯王的優秀品德為楷模,故而起名叫祁式。丹朱因反叛而被后稷殺掉,舜便封丹朱之子祁式到河北唐縣的劉地居住。祁式十分勤勞,帶著氏族成員開荒種地,修筑城池,短短數十年,就使劉地變為富饒之地。前1700多年前,夏朝第13代天子孔甲在位,遷都原城(今河南偃師)。遠在河北的劉國國君也傳到第15代渝手中。渝也想效法先祖,讓唐國更加繁榮昌盛,誰料唐地連年大旱,莊稼歉收,民不聊生,渝便帶著氏族離開唐國來到今山西翼城龍唐一帶。這里水草豐茂,森林茂盛,于是就在這里定居重新建起唐國,有一天,渝帶著氏族正在這里鑿石建宅,忽見天上祥云繚繞,百鳥鳴唱,等他回到家里,夫人早已生下一個男孩,兩手緊握,掰之不開,渝輕輕一掰,孩子的手就緩緩舒展,渝一看只見嬰兒手中紋如累字,于是就給他取名為累。累長大以后,常念祖先所居的劉地,就以地名“劉”為姓,叫做劉累,他便是劉姓的始祖,成為劉姓第一人。劉累自幼練就一身好水性,有一天他在河邊釣魚,忽然從水中竄出一條龍來(其實是鱷魚),劉累便跳入水中生擒了那條龍,并帶著它回家去喂養,后來他又拜養龍人董父為師,技藝精湛,無人可比,從此他就以擾龍之術,馴養蛟龍。當時的國王孔甲特別喜歡龍,后來他聽說劉累是養龍高手,就把劉累召入宮中養龍。劉累入宮之后,見國王的兩條龍一雌一雄,十分可愛,就認真馴養起來。不久,這兩條龍膘肥體壯,討人歡喜,孔甲就賜劉累“御龍氏”,讓他回到唐國繼續為他養龍。后來有幾家劉姓人家定居在橋上以南的山溝里,他們以祖先在唐國做王為榮,所以就把他們居住的小村子叫做“劉王溝”村。村民知道劉累是劉氏祖先,就在村門上鑲一石,上書“劉累故里”四字。此額現收藏于縣文物館。到了清乾隆年間,劉王溝村有春、夏、秋、冬弟兄四人,其中老三秋帶家眷到河南濮陽定居,家族發展很快,于是他們也念其祖,在村門上鑲一石匾上書“劉累故居”。
基本介紹:
劉王溝村是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橋上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141022104210,居民身份證號碼前6位為141022。郵政編碼為041000,長途電話區號為0357 ,車牌號碼為晉L。劉王溝村與大陽院村、莊里村、黃家垣村、上交村、復興村、良狐村、下交村、橋上村相鄰。
歷史沿革:
明朝萬歷,隸屬石門鄉管轄;清朝時,沿襲明制,屬石門鄉山莊里管轄;公元1943年,建立了抗日行政村劉王溝行政村;1949年10月,全縣劃分為5個區,劉王溝為第二區管轄;1954年6月,劉王溝被劃為劉王溝鄉,管轄5個自然村;1956年3月,小鄉為大鄉,劉王溝并入翟家橋鄉;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制以后,劉王溝村改為劉王溝管理區,屬燎原人民公社領導;1966年,劉王溝管理區又改稱劉王溝村革命委員會;19
周邊相關:
劉王溝村附近有佛爺山景區、翼城古城景區、翼城綿山景區、歷山景區、石四牌坊和木四牌坊、翼城大河口遺址等旅游景點,有翼城蘋果、翼城翅果、隆化小米、翅果油樹、銀耳湯、翼城十大碗等特產,有翼城花鼓、翼城老虎上山、翼城西閆民歌、翼城渾身板、翼城孝義旱船、翼城堡子河蚌舞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