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常村,位于澤州縣西南部山區晉普山腳下,屬南村鎮管轄,市區l2公里,全村230戶,810口人,1200畝耕地。這里人杰地靈,英雄輩出,是原晉城縣最早的革命老區,也是中共地下黨組織建立最早的農村之一。1926年這里就成立了中共黨小組,1927年成立黨支部,當年年底,共產黨員人數已發展到30名,占全縣120名黨員總數的四分之一,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常文郁同志是山西省早期的共產黨員之一,l926年經時逸之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受黨的派遣回村創建了晉城縣第一個農村黨小組——東常村黨小組,次年擴建為中共晉城執委領導下的五個黨支部之一——東常村黨支部。當時,為了發動群眾開展對反動勢力的斗爭,常文郁同志,以研究學術為名,以“晉山研究社”為掩護,建立了晉城第一個農民講習所,會員人數發展到90余人,不僅有東常村的農民,而且還擴展到了南嶺、土河等南部山區的一些村莊,雖然只有短短五個多月的時間,但卻首次點燃了晉城人民致力于推翻“三座大山”的星星之火,培養和鍛煉了一大批革命先行者,為晉城乃至晉東南地區的革命能夠燃成燎原之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那時在東常村入黨的常子善、常行先等同志,后來都成為黨組織的中堅力量,人民作家趙樹理也是在東常村從事農民運動時由常文郁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轉戰南北的百歲將軍閆捷山就是從東常村走出去的。
據史料記載,在那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東常村黨組織先后經歷了蔣介石制造的“四·一二”-大--、日偽軍搶掠燒殺,閆錫山制造的“十二月事變”及“土嶺事件”的血腥洗禮以及三年國內解放戰爭,黨組織經過殘酷的考驗和鍛煉,變得更加堅強,人民群眾經受過鍛煉變得更加勇敢,為了保衛家鄉,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放晉城,解放全中國,東常村曾先后數次出現過父送子、妻送郎、兄弟雙雙上戰場的生動場面,當時僅有400余口人的小村莊,就有l83人參加中國革命,其中有97人踴躍參軍殺敵,有62人為晉城的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東常村人民不畏艱險、愈挫愈奮的精神風貌,用可歌可泣四個字來形容,一點都不過份。
新中國成立后,東常村人民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發揚老區人民能吃苦,能戰斗的革命精神,在黨組織的帶領下,在非常惡劣的自然條件下,艱苦奮斗,奮力拼搏,始終走在全鎮經濟建設的最前面,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元上升到800元。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他們緊緊抓住黨的富民政策,敢拼敢闖,敢為人先,帶頭搞煤礦、辦企業,大力發展運輸等第三產業,使全村的經濟突飛猛進向前發展,到l997年工農業總產值由改革開放初的50萬元,迅速增長到6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2900元,率先在全縣跨入第一批小康村行列。贏得了“北有東四義、南有東常村”的贊譽。2004年東常村的經濟總收入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達到4000萬元,人均純收入4200元,進入了寬裕型小康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