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邛崍市 | 隸屬:成都市 |
區劃代碼:510183 | 代碼前6位:510183 |
行政區域:四川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縣級市 | 車牌代碼:川A |
長途區號:028 | 郵政編碼:611530 |
轄區面積:約1377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60.3萬人 |
人口密度:約438人/平方公里 | |
辦公地址:臨邛鎮 | |
下轄地區:6個街道、8個鎮 |
![]() | 人口 | 面積 | 簡介 |
文君街道 | 13.74萬人 | 58.4km2 | 文君街道地處邛崍市城區所在地,是邛崍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幅員面積95.36平方公里,下轄25個村(社區),戶籍人口約9.8萬人,常住人口約15.2…[詳細] |
臨邛街道 | 11.37萬人 | 125.7km2 | 臨邛街道辦事處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地處邛崍市城區所在地,是邛崍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幅員面積85.88平方公里,轄11個城市社區、1個涉農社區和15…[詳細] |
固驛街道 | 3.97萬人 | 50km2 | 固驛鎮位于邛崍市東部,距城11公里,距成都64公里,兼屬平壩、丘陵地區,轄11個村、1個社區、175個村民小組。全鎮總人口32659人,其中農業人口2…[詳細] |
羊安街道 | 8.6萬人 | 124.03km2 | 羊安街道位于成都市西南、邛崍市東部,扼邛崍市東大門,居大邑、新津、彭山、眉山、蒲江等五縣交匯要沖,東部和中部屬平壩地區,南部是丘陵,幅員面積124.0…[詳細] |
高埂街道 | 3.75萬人 | 59.55km2 | 高埂鎮地處邛崍中心市區和羊安產業新城“兩極”之間,北與大邑縣交界,面積28.5平方千米,總人口數2.19萬,常住人口1.96萬人。轄高橋社區1個社區及…[詳細] |
孔明街道 | 2.21萬人 | 30.2km2 | 孔明街道位于邛崍市區西南8公里,是我市“南大門”,東、北與文君街道接壤,西接平樂古鎮,南與蒲江縣西來鎮、大塘鎮交界。幅員面積63.1平方公里,全街道下…[詳細] |
桑園鎮 | 3.42萬人 | 37.6km2 | 桑園鎮(2004年區劃調整時由原桑園鎮和南君平鄉合并而成)位于邛崍市北面7公里處,是成溫邛高速公路終端第一鎮。全鎮幅員面積37.6平方公里,總人口2.…[詳細] |
平樂鎮 | 3.37萬人 | 79.27km2 | 平樂鎮是邛崍縣三個老建制鎮之一(其余兩個是火井和固驛),集鎮的形成期現尚無文字記載。隋朝建立后,場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邛州為臨邛郡,先后轄十縣…[詳細] |
夾關鎮 | 2.24萬人 | 47.4km2 | " 夾關鎮始建于三國蜀漢時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位于臨邛古城西南山區,屬革命老區。是“國家級經濟綜合開發示范鎮”、“四川省先進文化鄉鎮”…[詳細] |
火井鎮 | 1.6萬人 | 31.78km2 | 火井鎮是最早發現并使用天然氣的地方,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文明古鎮,隋末唐初設立知縣,唐代著名的數學家、天相學家袁天罡出任首任縣令,歷來商賈繁榮,人…[詳細] |
臨濟鎮 | 1.41萬人 | 19.4km2 | 臨濟鎮位于四川省邛崍市西南邊陲,交通十分便利,地處邛崍、名山、蒲江三市縣交界處。距邛崍市區25公里,幅員面積37.55平方公里,轄2個社區,5個村,1…[詳細] |
天臺山鎮 | 1.38萬人 | 106km2 | 天臺山鎮地處邛崍市西南邊陲,距邛崍市45公里,素有""邛崍的西藏""之稱。東連火井、夾關,南鄰名山、雅安,西接蘆山,北界高何,北與高何接壤,幅員面積1…[詳細] |
南寶山鎮 | 1.07萬人 | 91.23km2 | 南寶鄉位于邛崍市西部,距邛崍市城區40公里,幅員面積94.98平方公里,轄8個自然村,52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428戶,總人口4756人。境內海拔高度…[詳細] |
大同鎮 | 2.16萬人 | 70km2 | 大同鎮是國家級生態示范鎮鄉、四川省森林小鎮、成都市歷史文化名鎮、成都市級特色鎮、國家級生態鎮、省級衛生鎮,位于邛崍西部山區,距邛崍市區20公里,幅員面…[詳細] |
地名由來:
因邛崍山而得名,邛崍山名稱來源于一種叫“筇竹”的竹子。另說因山多風云雨霧,少有晴明,盛夏尤冰,初秋即雪,本自邛崍(今西昌、漢源)而來,故名邛崍山。
基本介紹:
邛崍古稱臨邛,邛崍市位于四川省中部,總面積1384平方千米。總人口65萬人(2006年)。全市轄18個鎮、6個鄉:臨邛鎮、羊安鎮、牟禮鎮、桑園鎮、平樂鎮、夾關鎮、火井鎮、水口鎮、固驛鎮、冉義鎮、回龍鎮、高埂鎮、前進鎮、高何鎮、臨濟鎮、臥龍鎮、天臺山鎮、寶林鎮、茶園鄉、道佐鄉、油榨鄉、南寶鄉、大同鄉、孔明鄉。市政府駐臨邛鎮,距成都市67千米。
地勢西高東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降水量1117.3毫米,年均氣溫16.3℃。南河、江河、斜江河、蒲江河、玉溪河流經境內,屬都江堰西河和南河自流灌區。境內有金、銅、菱鐵、煤、鈣芒硝等礦產資源,天然氣和石油儲量尤為豐富。108國道和318高等級
榮譽排行:
2025年4月,被命名為全國雙擁模范城(縣)。
2024年12月,2024賽迪西部百強縣名單公布,邛崍市名列第36名。
2024年9月,入選2024中國縣域旅游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第75位。
2024年6月,2024年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發布,邛崍市名列第89位。
2024年3月,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郵政局命名邛崍市為第四批“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
2024年3月,農業農村部公布了全國第一批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邛崍市榜上有名。
2024年1月,邛崍市被評定為2023年度四川省農村改革工作先進縣。
2023年12月,四川省水利廳公示邛崍市為四川省2023年度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2023年11月,邛崍市被評定為第二批四川省鄉村運輸金通工程樣板縣。
歷史沿革:
古稱臨邛,治所臨邛城(今臨邛鎮),為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蜀守張若主持修筑。
秦在今邛崍境內置臨邛縣(縣治今臨邛鎮)和蒲陽縣(縣治今牟禮鎮永豐),歸益州蜀郡管轄。
西漢時撤蒲陽縣,只置臨邛縣,歸蜀郡管轄。
東漢建武十二年(36)蜀郡始納入東漢版圖,縣名、縣治均同西漢。
三國蜀漢時縣名、縣治均同漢。
西晉懷帝永嘉六年(312)至西魏廢帝二年(553)間,因戰亂不息,縣治移至今崇州市境內。
隋初同北周,仍
區劃: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