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崍古稱臨邛,邛崍市位于四川省中部,總面積1384平方千米。總人口65萬人(2006年)。全市轄18個鎮、6個鄉:臨邛鎮、羊安鎮、牟禮鎮、桑園鎮、平樂鎮、夾關鎮、火井鎮、水口鎮、固驛鎮、冉義鎮、回龍鎮、高埂鎮、前進鎮、高何鎮、臨濟鎮、臥龍鎮、天臺山鎮、寶林鎮、茶園鄉、道佐鄉、油榨鄉、南寶鄉、大同鄉、孔明鄉。市政府駐臨邛鎮,距成都市67千米。
地勢西高東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降水量1117.3毫米,年均氣溫16.3℃。南河、江河、斜江河、蒲江河、玉溪河流經境內,屬都江堰西河和南河自流灌區。境內有金、銅、菱鐵、煤、鈣芒硝等礦產資源,天然氣和石油儲量尤為豐富。108國道和318高等級公路過境。境內文物古跡眾多,十方堂邛窯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君井、瓦窯固驛遺址、花置寺摩崖造像、石塔寺石塔、石筍山摩崖造像、回瀾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川西佛教圣地鶴林寺及竹溪湖、文君井、川西綠色明珠省級風景旅游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天臺山
歲月流金,碩果累累。邛崍,在開拓中奮進,在創新中跨越,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蒸蒸日上,令人矚目。走進邛崍,時時讓人感受到豐厚的文化底蘊,良好的生態環境,蓬勃的發展態勢。無論在城市,還是在鄉村,都回蕩著時代的足音,閃耀著時代的輝煌。
跨越發展,如潮涌動。邛崍,一座正在崛起的現代化中等城市,正以營建文化生態休閑旅游的山水園林城市為目標,實施“工業強市,開放富市”戰略,打造“三區一基地”(工業集中發展區、城區和重點鎮、生態休閑旅游區和特色資源加工基地),強力推進工業集約化、農業產業化、鄉村城鎮化和農民市民化。
邛崍,古稱臨邛,地處成都平原西南部,距成都65公里,位于成都市“半小時經濟圈”;幅員1384平方公里,轄24個鎮鄉,人口64萬,其中,城鎮人口26萬。距成都國際航空港50公里,成溫邛高速公路和成新邛高等級公路橫貫其境,規劃中的邛名高速公路即將啟動,公路網絡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捷。
邛崍筑城置縣已有2300余年,為巴蜀四大古城之一,是西漢才女卓文君的故鄉,卓文君和司馬相如演繹的中國經典愛情故事“鳳求凰”就誕生在這里。“文君當壚,相如滌器”的千古佳話,為這片土地平添了浪漫動人的色彩。
“舟船爭路、車馬塞道、商旅斂財”。歷史上的邛崍,工商興盛。而今,“國家級生態示范市”、“省級衛生城市”、“成都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范市”、“中國食品工業百強縣(市)”、“國家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縣”、“中國最大白酒原酒基地”和四川省唯一以“食品飲料”命名的生產基地和成都市規劃重點發展的食品飲料工業基地等眾多沉甸甸的殊榮,則是“臨邛自古稱繁庶”的現實寫照。
在比較中定位,在定位中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中,邛崍統籌規劃,突出交通建設為重點,帶動了能源、通訊和水利等建設突飛猛進。
拓展交通運輸體系,實現全市村村通水泥路。建成220KV和110KV變電站各一座,供電能力達10萬KvA;有具有環狀供水系列的現代化自來水廠兩座,年供水量達10萬噸;程控電話達10萬門,移動通訊基站覆蓋全境……一系列的江河治理、農業綜合開發水利等工程建設,電網、氣網和水網改造,使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亮點,深掘文化內涵。邛崍前所未有的投入,前所未有的發展,寫下一部部精彩之作。大規模的舊城改造,一幢幢高樓不斷崛起,一片片小區相繼落成,打造秦-情的文君街,興建寬闊的五彩廣場、城北廣場。在舊城改造的同時,邛崍又將城市建設向縱深拓展,啟動城市新區建設,啟動寬闊、氣派的城北干道建設,文脈堰引水入城工程,進一步增添與自然融合的古街風貌,開展城市生態系統建設……
放眼邛崍,綠樹郁郁蔥蔥,草坪青翠欲滴,公園四季如春;古樸的民風、宜居的城市、和諧的社會……邛崍,一流的人居環境已初顯風華。
自然地理
境內地貌,山、丘、壩兼有。市之東部及東北部為平壩,大地形平坦、開闊,略有起伏。面積311.36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22.64%,區內人均耕地1.07畝。土壤肥沃,宜種性廣,灌溉便利,勞力集中,為市之糧油、稻、麥區。
南部五面山、長丘山區,淺丘連綿,塘庫棋布。面積248.64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18.08%,人均耕地1.5畝。氣候近似平壩區,灌溉條件略遜平壩。荒坡多,宜林、果、牧,塘庫宜漁,為市之糧油、果、漁、林、牧區。
中部西北緣為深丘,是淺丘與西部山區間的過渡帶。面積245.98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17.88%。區內氣候溫涼,盛產茶葉,為市之糧、茶、林、桑、牧區。
西部為龍門山南段延伸山系,地勢起伏較大,山巒重疊,溝壑縱橫。面積569.15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41.4%,是發展林、茶、牧、藥材及多種土特產的好地方境內農耕地617706畝。林業用地(含宜林荒山)613186畝,其中有林地447100畝,森林覆蓋率為21.64%。宜牧地178808畝。
西南部低中山地區,藥材資源豐富。家種、家養藥材有黃柏、杜仲、厚樸、黃連等近百種,種植面積達700余畝;野生藥材近300種。
邛崍市境內地貌,山、丘、壩兼有。邛崍市南部五面山、長丘山區,淺丘連綿,塘庫棋布。面積248.64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18.08%,人均耕地1.5畝。
中部西北緣為深丘,是淺丘與西部山區間的過渡帶。面積245.98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17.88%。
西部為龍門山南段延伸山系,地勢起伏較大,山巒重疊,溝壑縱橫。面積569.15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41.4%,是發展林、茶、牧、藥材及多種土特產的好地方境內農耕地617706畝。
西南部低中山地區,藥材資源豐富。家種、家養藥材有黃柏、杜仲、厚樸、黃連等近百種,種植面積達700余畝;野生藥材近300種。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天臺山以“山奇、石怪、水美、林幽、云媚”而聞名于世;以古樹、古寺、古坊、古橋、古街、古驛道、古民居為特色的平樂古鎮,是全國重點鎮、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環境優美鎮鄉和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鎮。
邛崍市境內河道縱橫,水利資源豐富。南河、絀(音)江河、斜江河、蒲江河、玉溪河流經境內,全長共217.15公里。地表水年徑流量9.91億立方米,其中可利用量5.328億立方米,加上從外區引來的可利用水量6.282億立方米,共計11.6億立方米,為全市工農業需水量的3.1倍。地下水年引量在1.06億立方米以上。
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賦予邛崍獨特而豐富的資源優勢。
邛崍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使用天然氣的地方,川西地區最大天然氣供氣基地,目前已探明儲量400億立方米,并伴生豐富的石油和鉀鹽,承擔著向成都及周邊區(市)縣供氣任務,日供應量達250萬立方米。
境內山、丘、壩各占三分之一,氣候溫和,適宜種植各種蔬菜,是成都市無公害蔬菜二線生產基地,國家級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年出欄生豬200萬頭;國家級秸稈氨化肉牛生產示范縣,年出欄肉牛3.5萬頭;邛崍還躋身成都市優質羊生產基地和肉鴨生產加工基地。
邛崍林木蔥郁,生態優良,森林覆蓋率達42%,為成都市最大的竹源基地,面積達28萬畝;邛崍種植中藥材更是歷史悠久,品種繁多,藥材公司常年收購的就有250多種;邛崍是巴蜀最早的栽桑養蠶、生產絲綢的地方之一,我國古代遠通西亞、南亞各國的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還享有“萬擔茶鄉”的美譽,擁有茶園5萬多畝,年產干茶1800多噸。
青山連綿,江流縈繞,邛崍旅游資源頗具特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天臺山以“山奇、石怪、水美、林幽、云媚”而聞名于世;以古樹、古寺、古坊、古橋、古街、古驛道、古民居為特色的平樂古鎮,是全國重點鎮、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環境優美鎮鄉和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鎮。2004年,來邛旅游人次超過11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逾億元。正著力構建特色引力強,市場優勢大,經濟效益佳的“川西旅游強市”。
歷史沿革
據有關史籍記載,今天的邛崍,古名臨邛,為西蜀古老的工商業名城。秦國滅蜀即于此置臨邛縣。公元前311年,蜀國守張若筑臨邛縣城,周六里,高五丈。它與成都、郫縣、巴縣同為四川最早筑成的四座城池。由此可見兩千多年前這四個地方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重要性。臨邛城,是當時的邛國、徙國、笮國、滇國等各族人民與蜀國人民市易的匯集之地。到[漢代],這里已是富商巨賈云集的地方了。如卓王孫、程鄭、鄧通、羅裒等,不僅在臨邛設有工礦作坊,而且還在這里販賣奴隸。其聚斂之多是富可敵國。后來,西魏于此置邛州,治地在今牟禮鎮永豐村,同時亦是依政縣治地舊址。[元代],臨邛地區戶口銳減,故省縣入州,隸嘉定路。明代洪武九年降州為縣。明成化十九年,臨邛戶口轉盛,又復升為州。民國二年廢府州,改名邛崍縣。新中國成立后仍沿用其名。以后,隨著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又于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撤縣建市,名曰邛崍市。
建城緣起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滅蜀以后,由于政治和軍事需要,在蜀地修筑城池。臨邛、成都、郫三地土地肥沃、地當要沖,臨邛故地更有鐵礦資源、天然氣井,交通便利,市場繁榮,故秦惠文王于更元十四年(前311)派蜀守張若主持修筑三城(一說張儀亦參與修筑事宜)。因臨邛故地素有邛民(邛族)聚居,故取名臨邛。臨邛城店肆林立,規模宏大,城址在今邛崍臨邛鎮。
周據《華陽國志·蜀志》載:“臨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倉,上皆有屋,而置觀樓射欄。”城的主體為木結構。當時郡縣制尚未普及,臨邛城實為縣的雛形,轄地今崇州、新津、大邑及都江堰一部分等地。
歷代演變2300年來,臨邛城飽經滄桑,西漢末至王莽“新”朝時,城郭損毀,導江卒正(即蜀郡太守)公孫述設署臨邛,主持營建新城,稱為公孫城。自西晉懷帝永嘉六年(312)至西魏廢帝二年(553),因戰亂不息,臨邛又為僚人所擾,乃將縣治遷移至今崇慶縣境內,凡240年。臨邛縣城,迭遭破壞,又自唐文宗太和三年(829)起至清康熙十三年(1674)先后數次被南詔、吐蕃以及吳三桂叛軍等攻陷,州城殘破,滿目荒涼。其間,明憲宗成化十九年(1483),官府用泥士筑成簡陋城垣,歷30余。年而崩裂。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知州李廷詔主持改筑,高2丈,加厚6尺,周長1423丈,約九里七分,垛口3700座,用石條包砌。城有四門,各門均建城樓。樓檐懸木匾,東曰“東望錦城”;南曰“南挹蔡蒙”;西曰“西寧番倮”;北曰“北跨鶴霧”.又于城之東南角上建“聚奎樓”企求本州文運亨通,科甲綿延。樓上塑“魁墾點斗”泥像,城墻-開鑿護城河。明末清初,戰亂頻仍,州城殘破,戶口銳減,常有虎豹出沒。直至康熙三十二年(1693)知州戚延裔捐資助修城垣,民得安居。
乾隆二十九年(1764),在知州王采珍主持下,大力維修。城周1638丈,合九里一分。城開四門,另辟一門于東南角“聚奎樓”下,名“小南門”。除修復城墻外,又補砌女墻垛口1738座。東城樓名曰“涌泉樓”,匾曰“環江沃野”;南為“挹翠樓”,匾曰“崍山擁秀”;西為“鑒湖樓”,匾曰“瑞靄云吟”,北為“跨鶴樓”,匾曰“靈綿霧嶺”。城貌壯觀,超軼前代。清嘉慶年間,城垣先后發生三次崩裂,均經官署維修完固。此后經歷百余年直至解放,均未維修。1958年拆除城墻改筑圍城公路,但古城輪廓清晰可睹,護城河亦如舊貌。
中華民國(以下簡稱“民國”)時期,初仍稱邛州,廢除道制,邛州直隸省府。2年又恢復道制,以道轄縣,邛州改為邛崍縣,歸上川南道管轄。17年又裁廢道制。24年,防區制結束,實行行政督察區制,邛崍縣歸第四行政督察區管轄,直到解放。
建國初,劃四川為川西、川東、川南、川北4行署區,行署下設專區,邛崍縣屬川西行署區的眉山專區管轄。1952年撤銷行署成立四川省,邛崍縣劃入溫江專區。1959年2月15日,邛崍縣與蒲江縣合署辦公。1960年4月29日,國務院正式批準撤銷蒲江縣,合稱邛崍縣。1962年11月1日起,又恢復兩縣建制。1968年9月,改溫江專區為溫江地區,邛崍縣屬其管轄。1983年撤銷溫江地區,將所轄邛崍等縣劃歸成都市管轄。1994年6月6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邛崍縣,設立邛崍市(縣級),以原邛崍縣的行政區域為邛崍市的行政區域。市人民政府駐臨邛鎮。
2004年,邛崍市轄18個鎮(臨邛、固驛、平樂、羊安、火井、夾關、水口、桑園、牟禮、冉義、回龍、高埂、前進、高何、臨濟、臥龍、天臺山、寶林)、6個鄉(道佐、油榨、茶園、南寶、大同、孔明),25個社區委員會、485個村委會;面積1384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59人/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