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綿虒鎮 | 隸屬:汶川縣 |
區劃代碼:513221109 | 代碼前6位:513221 |
行政區域:四川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川U |
長途區號:0837 | 郵政編碼:624000 |
轄區面積:約24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7482人 |
人口密度:約30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14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綿虒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綿虒是史載大禹的故里,緬懷祖先,崇尚力量而得名。“虒”是傳說中五大瑞獸之一,即頭上長角的老虎。…[詳細] |
綿豐村 | ~200 | 鎮中心區 | 綿豐村:由原兩河村變更而來,金波河、草壩河交匯于此,北接樟排村,南靠碼頭村。轄兩河、草壩、冬瓜槽、八戶等4個村民小組,共156戶,505人,共有耕地面…[詳細] |
草坡新村 | ~201 | 村莊 | 草坡新村:地處國道213沿線,為綿虒鎮政府駐地,距離汶川縣城18公里。距離成都市115公里。幅員面積4平方公里;戶數186戶,人口423人。…[詳細] |
涂禹山村 | ~205 | 村莊 | 據傳涂禹山村大禹之妻姓涂在此出生,因此得名涂禹山村,故名。…[詳細] |
三官廟村 | ~206 | 鎮鄉結合區 | 據查三官廟村在多年前有座廟,名三元宮,廟中三尊神像,有傳說是堯舜禹三帝,也有傳說是天地水府三元三品,三官大帝,所以本村地名也就自古以來叫“三官廟村”,…[詳細] |
羌鋒村 | ~209 | 鎮鄉結合區 | 大約公元1955年,本村成立“農協會”,后命名為“羌鋒公社”因汶川縣城座落于綿虒,因此,本村命名為“公社”,之后,70年代期間響應“農業學大寨”號召,…[詳細] |
碉頭村 | ~211 | 村莊 | 此村境內有一所碉房故而得名。1924年到1949年以二個自然寨為一個大隊,其中有一組、碉房組兩個小組。1983年改革后成立了板橋村委會。1982年成立…[詳細] |
大禹村 | ~212 | 鎮鄉結合區 | 綿虒是史載大禹的故里,緬懷祖先,崇尚力量而得名。…[詳細] |
碼頭村 | ~215 | 村莊 | 因金波和龍潭兩條河在碼頭交匯,此地山體三條山梁依山而下直插入河底,仿佛船泊停靠在此,因此取名為碼頭,故名。…[詳細] |
金波村 | ~217 | 村莊 | 以金波寺廟更改為金波村得名。解放初屬于初建設,我村取名叫二保,1953年8月實行分制,改為東風村至1956年8月,撤區并鄉,仍屬于東風鄉,1958年9…[詳細] |
沙排村 | ~221 | 村莊 | 據建設以來就叫沙排大隊,后來取名沙排村,故名。…[詳細] |
和諧新村 | ~222 | 村莊 | 和諧新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向前村 | ~223 | 村莊 | 向前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玉龍村 | ~224 | 村莊 | 玉龍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紅旗村 | ~225 | 村莊 | 紅旗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地名由來:
綿虒鎮因“虎”而得名。“虒”是傳說中五大瑞獸之一,是頭上長角的老虎。
基本介紹:
汶川縣轄鎮。1512年為汶川縣城,1958年改公社,1980年改鄉,1992年玉龍鄉并入建綿橦鎮。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府15公里。面積248平方公里,人口0.9萬。國道213線過境。轄綿豐、羌豐、克約、碉頭、羊店、高店官三字廟、百上坎、和平、板橋、板子溝、小茅坪、涂禹山、半坡14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小麥、油菜子。土特產有蘋果、花椒、核桃等。養殖業以豬、牛、羊、家禽為主。大禹出生于境內石紐村刳兒坪。
榮譽排行:
2021年7月,綿虒鎮被命名為2021—2023年度“四川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大禹文化)。
2021年4月,綿虒鎮入選農業農村部、財政部2021年農業產業強鎮創建名單。
2015年4月,被命名為2014年度四川省省級生態鄉鎮。
文化旅游:
四川大禹農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在大禹故里——汶川綿虒成立。公司以發展生態農業為主導,并把文化休閑旅游作為新型農莊發展的靈魂,讓公司走上了從生態農業到文化旅游、從餐飲住宿到度假休閑的
汶川蘿卜寨文化生態旅游景區,距省會成都150公里,距汶川縣城18公里,位于九環線線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雁門鄉境內岷江南岸,海拔1970米高半山臺地之上。整個景區由蘿卜寨老寨、新寨、小
阿壩西羌第一村簡介從成都出發,沿國道213線行約120公里,傳說的大禹出生地石紐山下就是西羌第一村(綿池鎮先鋒村)。 西羌第一村是一個古樸習俗保存較好、景美情濃的河壩羌寨,也是距成都最近的羌
原位于綿虒中學內,飛龍乾隆50歲次年建,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木結構單檐歇山式建筑,總占地152平方米,廟通高10米,地震前已拆除并將材料搬遷至乩仙廟,現由珠海市援建組恢復重建。
歷史沿革: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于舊縣北置綿池縣。
東漢時期,置綿虒道。
明初時期,為寒水驛,復于此置索橋里。
明正德七年(1512年),綿虒鎮為漢川縣治治所。
清代時期,屬上水里。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綿虒聯保。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改綿虒鄉。
1949年,屬汶川縣第一區;同年,設鄉,屬綿虒區。
1958年,鄉改綿虒公社。
1984年,公社綿虒改鄉。
1992年9月,鄉改綿虒鎮。
2014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