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理縣 | 隸屬:阿壩州 |
區劃代碼:513222 | 代碼前6位:513222 |
行政區域:四川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縣 | 車牌代碼:川U |
長途區號:0837 | 郵政編碼:623100 |
轄區面積:約431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69萬人 |
人口密度:約9人/平方公里 | |
辦公地址:雜谷腦鎮 | |
下轄地區:6個鎮、5個鄉 |
![]() | 人口 | 面積 | 簡介 |
雜谷腦鎮 | 1.24萬人 | 197.5km2 | 理縣轄鎮,縣府駐地。1952年置雜谷腦鎮,1992年農家樂鄉并入。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府1.3公里。面積197.5平方公里,人口1萬。國道317線過境…[詳細] |
米亞羅鎮 | 2393人 | 672km2 | 理縣轄鎮。1951年建上來蘇區,1954年更名米亞羅區,1958年改公社,1984年建鎮。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府54.6公里。面積672平方公里,人口…[詳細] |
古爾溝鎮 | 2290人 | 547.9km2 | 單位概況:古爾溝鎮位于縣城西部雜谷腦河上游,距縣城30公里,東與雜古腦鎮相鄰,西界夾壁鄉,南連樸頭鄉。鎮地處東經102°24′,北緯31°31′,海拔…[詳細] |
薛城鎮 | 5316人 | 250km2 | 理縣轄鎮。1952年建薛城鄉,1958年改公社,1992年置鎮。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23.4公里。面積250平方公里,人口0.5萬。國道317線過境。…[詳細] |
桃坪鎮 | 2160人 | 102km2 | 理縣轄鄉。民國為桃坪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更名桃坪羌族鄉,1988年復名桃坪鄉。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39公里。面積102平方公里,人口0.3…[詳細] |
樸頭鎮 | 3458人 | 850km2 | 理縣轄鄉。1954年建樸頭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府11.7公里。面積850平方公里,人口0.3萬。國道317線穿境…[詳細] |
甘堡鄉 | 1701人 | 104km2 | 理縣轄鄉。1938年建甘堡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府8公里。面積104平方公里,人口0.3萬。國道317線過境。轄甘…[詳細] |
蒲溪鄉 | 695人 | 124km2 | 理縣轄鄉。1955年置蒲溪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更名蒲溪羌族鄉,1988年復名蒲溪鄉。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府14.3公里。面積124平方公里…[詳細] |
上孟鄉 | 2430人 | 744km2 | 理縣轄鄉。民國初置上孟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府26.6公里。面積744平方公里,人口0.3萬。薛孟公路穿境。轄塔斯…[詳細] |
下孟鄉 | 2062人 | 75km2 | 理縣轄鄉。民國初置下孟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22.1公里。面積75平方公里,人口0.2萬。薛孟公路過境。轄仔迭、薩…[詳細] |
通化鄉 | 2050人 | 260km2 | 理縣轄鄉。民國時期置通化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更名為通化羌族鄉,1988年復名通化鄉。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36.4公里。面積260平方公里,…[詳細] |
地名由來:
民國35年(1946年)為緩和民族矛盾去“番”,改理番縣名為理縣。
基本介紹:
理縣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東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緣,地處北緯30°54′43″—31°12′12″,東經102°32′46″—103°30′30″。國道317線沿雜谷腦河貫穿全境,東北與茂縣、黑水接壤,西南與小金相連,東南與汶川相通,西北與馬爾康、紅原毗鄰。全縣總幅員面積為4313.42平方公里,距離省會成都202公里,距州府馬爾康193公里。地質結構屬龍門山斷裂帶中斷,境內山巒起伏,平均海拔2700米,氣候屬山地型立體氣候,春夏季降水量多,冬季無霜期短,年降雨量在650毫米—1000毫米之間,河谷地帶年均氣溫6.9℃-11℃。全縣土壤分為9個土類,15個亞類,17個土屬,27個土種。
榮譽排行:
2025年1月,被認定為2024年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市、區)。
2024年1月,理縣被評定為2023年度四川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優秀縣(市、區)。
2022年11月,理縣被命名為第二批四川省省級生態縣。
2021年11月,國家民委公示第九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名單,理縣上榜。
2021年7月,理縣入選2021中國品質休閑百佳縣市榜單。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理縣人口數量為3.69萬人,位列阿壩州各縣市人口數量排行榜第13位,位列四川省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180位,位列全國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名第2792位。
2021年1月,理縣被認定為第二批四川省全域旅游示范區。
歷史沿革:
理縣歷史悠久,西漢元鼎六年(前111)置廣柔縣,屬汶山郡。
晉廢。
隋開皇十六年(596)置金川縣,仁壽元年(601)改名通化縣,并置薛城戍。
唐武德七年(624)改薛城戍為薛城縣,為維州治。
五代后蜀改薛城縣為保寧縣。
北宋景佑三年(1036)改維州為威州,領保寧、通化2縣。
元至元十九年(1282)改保寧縣入威州。
元末明玉珍大夏政權復置。
明初廢通化縣。
洪武十八年(1385)改保寧縣為保縣。
永樂五年(140
區劃:四川省·阿壩州·理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