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閣是川中著名道教寺觀和旅游勝地,位于四川射洪縣南十五公里的洋溪鎮街后龍背山頭。據清朝光緒年間撰修的《射洪縣志》記載:“明萬歷年間建后山楞嚴閣”。清朝康熙年間始由惠清太和陳清覺來洋溪開山。此后又由李一祥,蕭陽明,何來淮等任楞嚴閣住持。清朝后期,楞嚴閣曾是道教川北會道司所在地。它是成都二仙庵的腳庵,又下轄腳庵十六處。楞嚴閣道觀依龍背山山勢興建,可由洋溪鎮正街道通過一巷道上階梯經石門上山游覽。石門兩側首見對聯有:“欲上青天攬明月;掃盡紅塵閑是非。”再登石級五十余步,登上半山達新中國成立前所建“接引處”寺廟。該廟位于楞山道觀下西側,傍山崖修筑,面臨涪江,鑿崖壁辟地約二畝余。崖壁上方有古榕樹,枝葉繁茂,樹陰遮蔽接引處大半。接引處大門有木
白流寺,位于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洋溪鎮涪江河畔的玉川山上,與蓬溪縣天福鎮接壤,距縣城約18公里。為遂寧市文物保護單位。據當地村民及原寺金學煥言傳,白流寺原名廣福寺,為唐代勤安和尚所建,后遷至玉川山頂,更名為金禪寺。據清光緒10年《射洪縣志》記載,明天順4年(1460年)重建白流寺。明正德9年(1514年),寶靈農民起義軍蘭達順進入射洪,大部分廟宇在戰亂中被燒毀。1460年,白流寺達到鼎盛時期,占地約20畝,殿宇分四進;入大門的第一進為伽蘭、五瘟殿;沿此而進,相繼為觀音殿、大雄殿、玉皇殿;玉皇殿兩側分別為太陽樓和月亮樓;西北兩廂為文昌、六祖、三仙、斗母等偏小殿宇;北側整齊地排著兩進近20間平房和大小客堂;南側有石砌浮雕俑壁及內-墻。清乾
黃家巖崖墓群位于射洪縣洋溪鎮銅鼓山村3組,年代為漢。為射洪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M5為中心,東、西500米,南、北50米。
向家巖崖墓群位于射洪縣洋溪鎮東山村4組,年代為漢。為射洪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M7為中心,東、西50米,南、北600米。
射洪東山書院位于射洪縣洋溪鎮小學內,年代為清。為射洪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西、南、北之圍墻外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