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柏林溝鎮 | 隸屬:昭化區 |
區劃代碼:510811104 | 代碼前6位:510811 |
行政區域:四川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川H |
長途區號:0839 | 郵政編碼:628021 |
轄區面積:約49.6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6987人 |
人口密度:約141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個社區、8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嵐橋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境內有嵐溪橋,社區以橋為名。2008年成立,命名為柏林溝社區居民委員會,2020年5月改名柏林溝嵐橋社區居民委員會至今![詳細] |
文村社區 | ~002 | 鄉中心區 | 因原為文村鄉政府駐地位而得名,故名。2013年3月成立文村社區居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嵐黎村 | ~200 | 村莊 | 嵐黎寺位于此村境內,村遂借寺名命名。1952年,建立新建村;1958年,與五星村合并,建立紅旗生產管理區;1960年,改紅旗生產管理區為五星大隊和新建…[詳細] |
向陽村 | ~203 | 鎮鄉結合區 | 該村地勢高光照時間長,取向陽新生之意得名。…[詳細] |
馬蹄灘村 | ~208 | 村莊 | 因村境內河灘邊石頭有形似馬蹄的坑而得名![詳細] |
雙龍村 | ~209 | 村莊 | 村內建有下上兩座橋,稱為雙龍橋,村以橋名。…[詳細] |
助國村 | ~210 | 村莊 | 助國寺修建在此村,遂借寺名為村名。1950年建立農民協會,1956年建立東風高級社,1958年公社化更名為戰區,1961年8月撤戰區建東風大隊,196…[詳細] |
長嶺村 | ~211 | 村莊 | 長嶺山位于該村境內,村名遂借取山名諧音“長寧”為名![詳細] |
金嵐村 | ~212 | 村莊 | 因柏林老街的西北方向有一座寺廟是金蘭寺,也是柏林的五嵐圣地之一,村名遂借金嵐命名![詳細] |
赤嵐村 | ~213 | 村莊 | 村境內建有有赤嵐寺,遂借寺名為村名。2020年合并明安村和白馬村,命名為赤嵐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地名由來:
以清乾隆壬戌碑記:柏林溝廣善寺為漢代名剎,寺前大柏樹一株,院內兩株,故曰柏龍鄉,又曰柏林溝故名。
基本介紹:
廣元市元壩區轄鎮。1940年建柏龍鄉,1950年改柏林鄉,1951年改赤嵐鄉,1955年復柏林鄉,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柏林溝公社,1984年置柏林溝鄉,1922年建鎮。位于區境南部,距區府28公里。面積49.6平方公里,人口0.9萬。通公路。轄明安、馬蹄灘、帽盒山、嵐黎、馮家坪、白馬、向陽7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子,養殖業以生豬、淡水魚、蠶為主。
榮譽排行:
2025年3月,被命名為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
2020年9月,柏林溝鎮入選四川省第四批省級森林小鎮。
2014年7月,柏林溝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2014年3月,被命名為2013年度四川省省級生態鄉鎮。
文化旅游:
柏林古鎮景區位于廣元市昭化區柏林溝鎮境內,距廣元城區56km、昭化城區40Km。柏林古鎮自西漢興市,東漢永建三年(公元128年)設立葭萌分縣,先后改設葭萌驛、柏林驛、柏龍分司(衙門)、柏龍里
嵐黎寺始建于東晉太元元年(公元375年),位于柏林溝鎮嵐黎村,屬柏林“五嵐”古景之一,清代以來培修,現保護完好。寺院呈四合院格局,四面凌空,寺內塑有釋迦佛、觀世音、地藏王等佛像二十余尊,數十
為古蜀道米倉道的重要分支,是古時利州(今廣元)至閬中必經驛道。柏林古鎮境內北起石圈子(歇馬驛),南達肖家山(明驛道)、帽盒山(清驛道),貫穿南北十余公里,三里五里便設哨臺,資過客歇足、納涼,
鎖嵐橋為鐵索橋,橫跨嵐溪湖,為古利州(今廣元)至閬中必經之處。因地勢狹窄,依崇山峻嶺,山嵐郁積,湖面水氣彌漫,如橋鎖嵐霧、故名鎖嵐橋。相傳書生魏公子與蘭小姐在橋上邂逅生情,私定終身,最終雙雙
歷史沿革:
秦漢時期為葭萌縣縣治。
明初期柏龍里為柏龍分司駐地,明后期改稱柏龍驛,清改成柏龍鄉。
清宣統三年{1911}年改為十四團區。
民國初屬金帽鄉和第十四(王家)團區。
1935年建柏龍聯保處。
1940年建柏龍鄉。
1950年建柏林鄉,屬廣元縣新場區公所。
1951年分柏林鄉東部建赤嵐鄉(同年赤嵐鄉改名共和鄉)。
1955年撤共和鄉分別并入柏林、新場兩鄉。
1958年改柏林鄉為柏林公社。
1965年屬衛子區公所。
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