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張莊鎮 | 隸屬:北辰區 |
區劃代碼:120113108 | 代碼前6位:120113 |
行政區域:天津市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津 |
長途區號:022 | 郵政編碼:300400 |
轄區面積:約4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87萬人 |
人口密度:約598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31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南麻疸村 | ~201 | 村莊 | 南麻疸緊靠京津塘高速路和205國道交叉處。全村共826戶,人口共2234口,其中農業人口2042口,非農業人口192口;全村共有黨員97名,村民代表4…[詳細] |
北麻疸村 | ~202 | 村莊 | 北麻疸村位于津圍公路西側,距鎮政府駐地3.7公里,面積20萬平方米,村呈正方型,東西大街5條,南北大街3條,有民房1490間,住房為磚混結構。
…[詳細] |
張獻莊村 | ~203 | 村莊 | 張獻莊村位于津圍公路西側,距鎮政府駐地2.9公里,面積11.7萬平方米,村呈長方型,東西大街2條,南北大街2條,有民房531間,住房為磚混結構。
…[詳細] |
朱唐莊村 | ~204 | 村莊 | 朱唐莊村位于津圍公路西側,距鎮政府駐地2.1公里,面積24.7萬平方米,村呈正方型,東西大街2條,南北大街2條,有民房1820間,住房為磚混結構。
…[詳細] |
小孟莊村 | ~205 | 村莊 | 小孟莊共108戶,人口共352口,其中農業人口316口,非農業人口36口;全村共有黨員29名,村民代表16名,有村民小組4個。全村耕地460畝,以種植…[詳細] |
小楊莊村 | ~206 | 村莊 | 小楊莊村座落于大張莊鎮西南部,是津京塘高速公路、250國道、津圍公路交匯處,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318戶,其中農業戶298戶,非農戶20戶;人口共86…[詳細] |
大楊莊村 | ~207 | 村莊 | 大楊莊村位于津圍公路西側,距鎮政府駐地0.8公里,面積14.7萬平方米,村呈正方型,東西大街3條,南北大街5條,有民房1286間,住房為磚混結構。
…[詳細] |
北孫莊村 | ~208 | 村莊 | 鄭姓建村于明弘治年間,后有孫、陳、高、曹姓遷入。曾稱孫莊、孫家莊、孫家臺、小孫莊,解放初,為與南孫莊相別稱為北孫莊,“文革”稱“紅旗”。為推進示范鎮建…[詳細] |
大張莊村 | ~209 | 鎮中心區 | 大張莊村位于津圍公路兩側,距鎮政府駐地0.3公里,面積43.2萬平方米,村呈正方型,東西大街7條,南北大街2條,有民房3500間,住房為磚混結構。
…[詳細] |
李辛莊村 | ~210 | 村莊 | 李辛莊村位于津圍公路東側,距鎮政府駐地2.8公里,面積15.2萬平方米,村呈馬蹄型,東西大街5條,南北大街2條,有民房1527間,住房為磚混結構。
…[詳細] |
北何莊村 | ~211 | 村莊 | 北何莊村位于津圍公路東側,距鎮政府駐地3.1公里,面積31.9萬平方米,村呈正方型,東西大街3條,南北大街2條,有民房1850間,住房為磚混結構。
…[詳細] |
小諸莊村 | ~212 | 村莊 | 小諸莊村,位于津圍公路東側,全村106戶,264人,農業人口224人,非農業人口40人,黨員21名,共有617畝耕地,人均1.64畝。村集體經濟收入9…[詳細] |
二閆莊村 | ~213 | 村莊 | 二閆莊村相傳為趙姓建村于清嘉靖年間(一說明永樂年間),道光年間兩戶閆姓遷入,稱二閆莊,文革時稱“革命”。村呈南北長方形。…[詳細] |
劉招莊村 | ~214 | 村莊 | 由劉招兄弟3人建村于明永樂年間。文革時稱“東風”。于2009年4月14日啟動拆遷,全村還遷至喜鳳花園。…[詳細] |
劉馬莊村 | ~215 | 村莊 | 劉馬莊村由馬大亮建村于明永樂二年(1404年),后劉、王、張姓遷入,1950年稱劉馬莊,文革時稱“永新莊”。示范鎮建設中,啟動拆遷,現已全部還遷至喜鳳…[詳細] |
南王平村 | ~216 | 村莊 | 南王平村建于明永樂年間,始有廣東海豐人士沈英石來此定居,因北有王平村遂稱王平村。清初,隨北王平定名而稱南王平。“文革”時稱紅心。在示范鎮建設中,于20…[詳細] |
蘆莊村 | ~217 | 村莊 | 蘆莊村建于明代弘治年間。始有洪洞縣邢氏來定居,因住處多蘆葦而得名蘆莊。后有王姓遷入。1938年與呂莊合稱蘆呂莊,1955年兩村分開成蘆莊。村中有國槐4…[詳細] |
呂莊村 | ~218 | 村莊 | 呂莊村建于明正統五年(1440年)。始有河南滎陽人鄭文登、果文春遷入,為當地呂姓佃戶,名呂富莊。1938年與蘆莊合并,稱蘆呂莊。1955年兩村分開成呂…[詳細] |
董連莊村 | ~219 | 村莊 | 董連莊村建于明代永樂年間。始有洪洞縣西莊戶張姓來此定居,因是從西向來遷徙人稱東連莊,后演變成董連莊。在示范鎮建設中于2009年11月11日啟動拆遷,2…[詳細] |
仁和營村 | ~220 | 村莊 | 仁和營村建于明朝永樂2年(1404年)。始有洪洞縣人張大漢、張土立、石某來此定居。為起村名三人擲骰子分勝負,結果張大漢贏了,因他口音難懂,人稱“侉子贏…[詳細] |
小韓莊村 | ~221 | 村莊 | 小韓莊村位于南王平正西方向4公里處,東于仁和營村接壤,西與武清區郎莊村相鄰,南與本鎮高莊村相接,北與武清區瓦房村隔機排河相望。
元代該處有“四莊…[詳細] |
高莊村 | ~222 | 村莊 | 高莊村建于明永樂年間。始有洪洞縣高氏兄弟八人遷此定居,因長兄啞,人稱高啞叭莊。后有高姓表親秦、張二姓遷入,村民漸多。1962年由武清縣劃歸北郊區時定名…[詳細] |
喜逢臺村 | ~223 | 村莊 | 喜逢臺村建于明永樂年間。始有河北省任丘縣棗林莊邊姓來此定居。因其隨燕王朱棣掃北而來,后朱棣成為明成祖。人稱皇帝為龍,邊氏自稱為鳳,故而村名定為棲鳳臺。…[詳細] |
下殷莊村 | ~224 | 村莊 | 下殷莊村建于明永樂年間。始有洪洞縣殷氏來此定居,后有閆氏四兄弟遷入殷莊子。為與武清縣殷莊相別稱南殷莊,當地群眾習慣以南為下,1945年稱下殷莊。示范鎮…[詳細] |
大興莊村 | ~225 | 村莊 | 大興莊村位于津圍公路東側,距鎮政府駐地2.6公里,面積13.2萬平方米,村呈正方型,東西大街3條,南北大街2條,有民房773間,住房為磚混結構。
…[詳細] |
大呂莊村 | ~226 | 村莊 | 大呂莊村位于津圍公路東側,距鎮政府駐地4.8公里,面積23萬平方米,村呈正方型,東西大街3條,南北大街1條,有民房953間,住房為磚混結構。
大…[詳細] |
田莊村 | ~227 | 村莊 | 田莊村位于津圍公路東側,距鎮政府駐地5.1公里,面積11.萬平方米,村呈圓型,東西大街2條,南北大街1條,有民房570間,住房為磚混結構。
田莊…[詳細] |
小馬莊村 | ~228 | 村莊 | 小馬莊村位于津圍公路東側,距鎮政府駐地5.8公里,面積7.5萬平方米,村呈正方型,東西大街3條,南北大街1條,有民房340間,住房為磚混結構。
…[詳細] |
張五莊村 | ~229 | 村莊 | 大張莊鎮張五莊村,位于津圍公路東側,距大張莊鎮政府2.3公里,土地面積1780畝,其中耕地980畝,魚池800畝,全村人口167戶、421口人,黨員2…[詳細] |
張四莊村 | ~230 | 村莊 | 張四莊村位于津圍公路東側,距鎮政府駐地6.3公里,面積14.6萬平方米,村呈正方型,東西大街2條,南北大街2條,有民房900間,住房為磚混結構。
…[詳細] |
大諸莊村 | ~231 | 村莊 | 大諸莊村位于津圍公路東側,距鎮政府駐地5.5公里,面積18.9萬平方米,村呈正方型,東西大街3條,南北大街2條,有民房1365間,住房為磚混結構。
…[詳細] |
地名由來:
因鎮政府駐大張莊村而得名。清順治年間張、吳等姓氏遷此建村,以張氏為村大戶得名。
基本介紹:
天津市北辰區轄鄉。1953年置朱唐莊鄉,1958年屬興淀(宜興埠)公社,1961年析改朱唐莊公社,1983年復朱唐莊鄉,1992年建大張莊鄉。位于區境東部,面積48平方公里,人口2.1萬。津圍公路、津榆公路和京津塘高速公路南北縱穿。轄南麻疙瘩、北麻疙瘩、張獻莊、朱唐莊、小孟莊、小楊莊、大楊莊、大張莊、李辛莊、北何莊、小諸莊、北孫莊、二閆莊、劉招莊、劉馬莊15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小麥,兼產禽蛋、大白菜和西瓜。境內有華北地區最大的變電站小諸莊變電站,有引灤樞紐工程宜興埠管理處。
榮譽排行:
2021年10月,大張莊鎮被認定為2021年天津市鄉村治理示范村鎮。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命名大張莊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文化旅游:
大諸莊藥王廟位于天津市北辰區大張莊鎮大諸莊村,年代為明代。據二普資料:明代始建,清代重修。原有前后殿和東西配殿,現僅存后殿,明三暗六,五架抬梁式,硬山人字脊,建筑面積180平方米,額匾提“有
歷史沿革:
1953年建朱唐莊鄉,屬津北郊區。
1955年屬北郊區。
1958年為興淀公社朱唐莊管理區,屬河北區。
1962年成立朱唐莊公社,屬北郊區。
1983年改稱朱唐莊鄉。
1991年鄉駐地遷至大張莊。
翌年更名大張莊鄉。
1997年改稱大張莊鎮。
2001年南王平鎮并入。
2009年大張莊鎮被列入第三批示范小城鎮建設,截止目前已拆遷13個村,村民已陸續還遷入住。
剩余18村也即將按規劃陸續拆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