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王串場街道 | 隸屬:河北區 |
區劃代碼:120105008 | 代碼前6位:120105 |
行政區域:天津市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街道 | 車牌代碼:津 |
長途區號:022 | 郵政編碼:300143 |
轄區面積:約2.14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8.17萬人 |
人口密度:約38178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4個社區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宇翠里社區 | ~001 | 主城區 | 宇翠里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1,為主城區![詳細] |
真誠里社區 | ~003 | 主城區 | 真誠里社區坐落在王串場地區西南部,占地面積0.29平方公里,北起幸福道,南至真理道與河東接壤,西鄰京山鐵路沿線,東靠王串場一號路,由正興里、金東里、真…[詳細] |
迎福里社區 | ~006 | 主城區 | 迎福里社區位于王串場西部。北起金鐘河大街,南至幸福道,東起豐垣路,西至王串場一號路。轄區面積約0.21平方公里,社區由迎福里、丹霞里、景逸園、碧澤園、…[詳細] |
艷泉里社區 | ~008 | 主城區 | 艷泉里社區北臨生產道、南臨真理道、西臨一號路、東臨三號路。由艷泉里、溪波里、瑩津里、波瑩公寓四個小區組成,占地面積共計10萬平方米,共40棟樓,172…[詳細] |
水明里社區 | ~010 | 主城區 | 水明里社區位于王串場中西部,東起三號路,西至一號路,北起富強道,南至生產道,面積約十九萬平方米。社區有水明里、茵春里、春艷里、明溪里四個小區組成。有3…[詳細] |
秀茵明居社區 | ~011 | 主城區 | 秀茵明居社區總面積約0.14平方公里,東起三號路市場,南鄰富強道,西至一號路,北至金鐘河大街。由秀茵明居、清水園、景秀里、開云里、開云大廈5個自然小區…[詳細] |
華屏里社區 | ~013 | 主城區 | 華屏里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1,為主城區。…[詳細] |
屏花里社區 | ~014 | 主城區 | 屏花里社區位于王串場街東北部。四至范圍:北起金鐘河大街;南起增產道;東起革新道;西起金鐘河大街與增產道交叉處。轄區面積約0.14平方公里。社區由屏花里…[詳細] |
萃華里社區 | ~015 | 主城區 | 萃華里社區位于王串場街道東南方向,東起六號路,西至小二號路,南至真理道,北至正義道。占地面積0.209平方公里,由萃華里、泉清家園、森百花園3個自然小…[詳細] |
盛宇里社區 | ~016 | 主城區 | 王串場街盛宇里社區坐落于王串場街東南部,東至六號路,南至幸福道,西至五號路,北至富強道。面積0.107平方公里。戶籍居民2804戶8304人;社區共劃…[詳細] |
環盛里社區 | ~017 | 主城區 | 環盛里社區共有居民12231人,社區黨委下設八個分支,32個黨小組,目前共有黨員394名。黨委由7名委員組成。
環盛里黨委以黨建促共建、共建促和諧為…[詳細] |
容彩里社區 | ~018 | 主城區 | 容彩里社區位于增產道西南部,南起增產道,北至革新道,東起糖業樓,西至五號路,轄區面積為0.28平方公里,容彩里社區由容彩里,容彩公寓,團結里和糖業樓組…[詳細] |
開城里社區 | ~020 | 主城區 | 開城里社區,北起金鐘河大街,南至增產道,東起紅星路,西至容彩花園與玉容花園,轄區總面積0.087平方公里。社區由開城里和津開里兩個自然小區組成,社區包…[詳細] |
煥玉里社區 | ~022 | 主城區 | 煥玉里社區坐落在王串場街東南方向,東起紅星路西至六號路,南起真理道北至幸福道,由煥玉里、煥玉公寓、萬科城市花園3個小區組成,占地面積0.836平方公里…[詳細] |
地名由來:
舊時,相傳一名為“王串子”的南方人在此地建打谷場,俗稱“王串子場”,后演變為王串場地名泛稱,王串場街道依此得名。
基本介紹:
王串場街道位于河北區東南部。東起紅星路,西抵京山鐵路,南接真理道,北臨金鐘河大街,西、南兩側與河東區相鄰,王串場街道辦事處駐河北區一號路康樂道清水園小區內。區域面積2.14平方公里,轄區1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54個自然小區,常住38316戶,近13萬人口,占全區人口的近五分之一,社區共有自管黨員4952名,共有14個社區黨委,91個黨支部。
王串場地區是上個世紀50年代建造的紅磚平房為主體的工人新村,是產業工人的集聚地,多為鐵路和運輸企業職工,1987年開始平房改造,2002年危陋平房改造基本完成,建成以磚混樓房為主,人員密集型、居住型的街區。平房改造后的樓區用四句詩重新命名“津開城垣煥玉容
歷史沿革:
境地昔為荒野、農田、塋地,屬武清縣轄。
清雍正八年(1730)劃歸天津縣。
乾隆年間其地東北部金鐘河沿岸漸成村落,時稱“王串子”的南方人來此落戶,建打谷場,俗稱“王串子場”,后逐漸演為“王串場”這一地名。
清咸豐九年(1859),天津加強防務,環城建壕墻修營門,習稱“墻子”,成為天津外城垣。
時壕墻“東營門”沿王串場西線將該域劃至城外,此間其壕墻東營門一帶漸成村落,后形成墻子行政區劃。
民國時期該域為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