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濱湖鎮 | 隸屬:昌吉市 |
區劃代碼:652301106 | 代碼前6位:652301 |
行政區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新B |
長途區號:0994 | 郵政編碼:831100 |
轄區面積:約141.9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6584人 |
人口密度:約4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8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迎豐村 | ~200 | 鎮中心區 | “迎豐”意為迎接豐收,故名。1956年建立濱湖鄉,1968年設立迎豐大隊,屬濱湖人民公社;1984年建立大渠村委會;2004年更名為迎豐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濱湖村 | ~201 | 村莊 | 因濱湖渠而得名。1956年建立濱湖鄉,1968年設立濱湖大隊,屬濱湖人民公社;1984年10月建立濱湖村;2004年成立濱湖村村民委員會,下設三個居民…[詳細] |
友豐村 | ~202 | 村莊 | “友豐”意為親近和睦、五谷豐登,故名。1956年建立濱湖鄉,1958年設立友豐大隊;1984年建立四畦村委會;2004年設立友豐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下泉子村 | ~203 | 村莊 | 因下泉子渠而得名。解放前為四鄉三保;解放后1956年屬四區大東溝鄉管轄;1956年組建友誼農業社,屬濱湖鄉;1958年設立下泉子大隊,屬濱湖公社;19…[詳細] |
東溝村 | ~204 | 村莊 | 東溝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五十戶村 | ~205 | 村莊 | 因清代末年,該地駐有清兵,開墾荒地五十戽,后演變為五十戶而得名。…[詳細] |
永紅村 | ~206 | 村莊 | “永紅”意為永遠紅紅火火,故名。1956年建立濱湖鄉,1958年設立永紅大隊;1984年成立西溝村委會;2004年設立永紅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農場生活區 | ~500 | 村莊 | 農場生活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地名由來:
清末在此有“兵屯”!缎陆畧D志.溝渠志》記載,在此修建“兵戶渠”,隨著時間的推移,“兵戶”就演變為“濱湖”,因渠名諧音而得名。
基本介紹:
濱湖鎮因渠得名,清末《新疆圖志·溝渠志》記載:有“兵戶渠”,故居民點稱“東兵戶村”!氨鴳簟倍纸浤昃弥C音演變為“濱湖”。昌吉市景觀帶濱湖河因此命名。鎮域總面積141.9平方千米,形似大刀,位于昌吉市以北7公里,東鄰六工鎮,南與中山路辦事處相接,西與佃壩鎮及共青團水庫相接,北與生產建設兵團農六師一○二團、一○三團場接壤。全鎮下轄7個行政村28個片區,戶籍人口3408戶10429人,有漢族、哈薩克族、回族、維吾爾族等13個民族,少數民族人數占全鎮總人口的4.7%。有可耕地面積約15萬畝,其中集體耕地9.2萬畝,國有農場5.8萬畝,屬于傳統農業鄉鎮。2023年農作物播種面積達9.6萬畝,落地實施高
歷史沿革:
1956年,撤區并鄉,建立濱湖鄉。
1958年,成立濱湖人民公社。
同年,同六工公社合并為六工人民公社。
1963年,又從六工公社分出來仍為濱湖人民公社。
文化大革命期間的1969年,改名為朝陽公社。
1973年恢復原來的濱湖人民公社名稱。
1984年10月17日建立濱湖鄉。
2010年9月,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撤鄉建鎮,成立濱湖鎮,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