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沁城鄉 | 隸屬:伊州區 |
區劃代碼:650502200 | 代碼前6位:650502 |
行政區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新L |
長途區號:0902 | 郵政編碼:839000 |
轄區面積:約9684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198人 |
人口密度:約1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7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城東村 | ~200 | 村莊 | 該地所處位置于伊州區沁城鄉政府東部,以所在方位命名。…[詳細] |
城西村 | ~201 | 鄉中心區 | 城西”位于伊州區沁城鄉政府西部,因駐地而得名。…[詳細] |
白山村 | ~203 | 村莊 | 在當地有一座刻有巖畫的白色的石山,所以人們就命名為白山村。…[詳細] |
西路村 | ~205 | 村莊 | “西路村”位于伊州區沁城鄉政府西面路邊,故此命名。…[詳細] |
小堡村 | ~207 | 村莊 | 小堡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牛毛泉村 | ~208 | 村莊 | 在沁城鄉西南部,有一處泉周圍長著許多的毛毛草,當地人俗稱牛毛泉,故名。…[詳細] |
岌芨臺村 | ~209 | 村莊 | 岌芨臺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地名由來:
清代此地有一座城,稱為塔爾納沁或塔里雅沁,均系突厥語塔蘭奇一詞的音變,意為種地人,后來漢族人簡化稱為沁城,故名。
基本介紹:
哈密市轄鄉。唐代設柔遠縣,清代在此駐軍屯田。民國31年(1942)設區。1959年成立公社。1984年復改區,1995年設沁城鄉。位于市區以東,距市區98公里。面積9 684平方公里,人口1萬,有漢、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其中漢族占52.66%。境內有小堡河、烏拉臺溝河和科托溝河。轄城東、城西、西路、芨芨臺、牛毛泉、皇宮、白山、二宮、小堡、 天生圈10個村委會。以農業為主,農牧結合。礦藏有鎢、鐵、煤。野生動物有野駱駝、野驢、野山羊、野豬、黃羊。境內白山、二宮有巖畫,已列為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旅游:
導 游 天山之夏狩獵場位于哈密市區以東70公里處(沁城鄉堿泉子墩),占地1萬畝。介 紹 狩獵場自然地理環境好、交通便利、地勢開闊,距沁城太陽溝、猴娃山及巖畫較近,易于狩獵和開發,是一個集農、
導 游 墩墩灣位于哈密市沁城鄉頭宮村,有瀝青馬路直通,交通極為便利。介 紹 巖畫位于墩墩灣山溝的西面,溝寬100米,大多為現代農田開墾利用,有小溪從巖畫旁流過。巖畫位于一塊花崗巖上,巖面節理
墩墩山烽燧 : 位于哈密市沁城鄉頭工村西南約2公里的墩墩山頂,東經94°34′16″,北緯42°41′37″,海拔1 529米。烽燧為清代遺存。外層用石塊壘砌,中間填以石塊和土,并夾筑木棍。
歷史沿革:
隋唐時期在此設“柔遠鎮”和“柔遠縣”,清代駐軍屯田,1942年設區,1959年成立公社,1984年復改區,1995年設沁城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