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輪臺鎮 | 隸屬:輪臺縣 |
區劃代碼:652822100 | 代碼前6位:652822 |
行政區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新M |
長途區號:0996 | 郵政編碼:841000 |
轄區面積:約4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6.33萬人 |
人口密度:約15825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1個社區、11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東苑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因位于輪臺縣城的最東端,故而得名。東苑,意為東邊的居民區。…[詳細] |
新城社區 | ~002 | 鎮中心區 | 因轄區范圍是新建的城區,故而得名。2005年經輪臺縣人民政府審批成立,沿用至今。…[詳細] |
青年路社區 | ~003 | 鎮中心區 | 因該社區位于青年路南側,故而得名。1992年9月經輪臺縣人民政府審批成立,沿用至今。…[詳細] |
新星路社區 | ~004 | 鎮中心區 | 因該社區位于縣城中心,新星路旁,故而得名。新星,寓意像星星一樣閃爍。…[詳細] |
迪那路社區 | ~005 | 鎮中心區 | 因此社區位于輪臺縣迪那路南側,故而得名。迪那,意為金幣。…[詳細] |
西苑社區 | ~006 | 鎮中心區 | 因該社區管轄范圍為縣城西邊的居民小區,故而得名。西苑,意為縣城以西的居民小區。…[詳細] |
新大渠社區 | ~007 | 鎮中心區 | 因該社區位于大渠邊,故而得名。新大渠,意為新建的大水渠。…[詳細] |
紅橋社區 | ~008 | 鎮中心區 | 因是位于紅橋河邊的新區,故而得名。紅橋,意為紅水溝橋。…[詳細] |
西域社區 | ~009 | 鎮中心區 | 西域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團結社區 | ~010 | 鎮中心區 | 因希望各族人民團結友愛,和睦相處,故而得名。團結,寓意各族人民團結友愛,和睦相處。…[詳細] |
覽山社區 | ~011 | 鎮中心區 | 覽山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丘吾克村 | ~200 | 村莊 | 因附近農戶常來此地砍紅柳枝用來編筐而得名。丘吾克,意為紅柳條。…[詳細] |
英吾依拉村 | ~201 | 鎮鄉結合區 | 本世紀四十年代,有個叫買買提“商總”的人在此蓋屋,院落占地10畝左右,故而得名。英吾依拉,新院屋之意。…[詳細] |
克孜勒村 | ~202 | 鎮鄉結合區 | 克孜勒,意為紅(水溝),故名。1955年前屬下和吉鄉,1958年建隊,屬先鋒公社,1962年劃入大道南公社,1984年名為克孜勒村民委員,2004年屬…[詳細] |
巴格博依村 | ~203 | 鎮鄉結合區 | 因此地周圍曾有果園,故而得名。巴格布依,意為周圍的果園。…[詳細] |
麥臺村 | ~204 | 鎮鄉結合區 | 麥臺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亞克巴格村 | ~205 | 鎮鄉結合區 | 因此地旁邊有果園,故而得名。亞克巴格,旁邊的果園之意。…[詳細] |
依更巴格村 | ~206 | 鎮鄉結合區 | 因位于縣城南郊,有大片果園而得名。依更巴格,意為近郊的果園。…[詳細] |
迪汗拉村 | ~207 | 村莊 | 古代阿克蘇多浪(刀朗)人遷此定居開荒務農,故而得名。迪哈拉,意為農戶們。…[詳細] |
拉帕村 | ~208 | 村莊 | 因有叫拉帕的人最先來此開荒種地,故而得名。拉帕,意為人名。…[詳細] |
賽維爾村 | ~209 | 村莊 | 賽維爾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夏瑪勒巴格村 | ~210 | 村莊 | 因此處果園一片經常刮風,風沙較大,故而得名。夏瑪勒巴格,意為風口的果園。…[詳細] |
地名由來:
輪臺之名,最早見《史記》,原作侖頭,《漢書》寫作輪臺。輪臺鎮以輪臺縣名而得名。
基本介紹:
輪臺縣轄鎮,縣府駐地。民國31年(1942)設縣本街,1955年改為團結鎮,1978年更名輪臺鎮。位于縣境中部偏西,面積4平方公里,人口1.2萬,有維吾爾、漢、回等民族,其中維吾爾族占55%,漢族占42%。轄5個居委會(按序數命名)。
歷史沿革:
漢代屬烏壘國屬地。
唐代屬龜茲都督府烏壘州。
清光緒三年(1877),稱多蘭巴扎。
十二年(1886),設分防巡檢衙門。
二十八年(1902),屬輪臺縣。
三十四年(1908),改置輪臺縣時,為布古爾站大道南莊,“道南”為多蘭人另一種音譯寫法,并非大路之南的意思。
1942年,設縣本街(又名新鎮)。
1944年,為第三區大道南村。
1950年屬第一區(城關區)所轄。
分為大道南鄉和巴格布衣鄉。
1955年,成立團結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