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索縣 | 隸屬:那曲市 |
區劃代碼:540626 | 代碼前6位:540626 |
行政區域:西藏自治區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縣 | 車牌代碼:藏E |
長途區號:0896 | 郵政編碼:852200 |
轄區面積:約5892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5.29萬人 |
人口密度:約9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個鎮、8個鄉 |
![]() | 人口 | 面積 | 簡介 |
亞拉鎮 | 9785人 | 385km2 | 索縣轄鎮,縣府駐地。1965年建亞拉鄉,1971年改公社,1980年復改鄉,1988年撤區并鄉,原亞拉鄉改為亞拉鎮。位于縣境西部,面積385平方公里,…[詳細] |
榮布鎮 | 7214人 | 索縣轄鄉。1965年建榮布鄉,1971年改公社,1980年復改鄉,1988年撤區并鄉時原榮布鄉和永珠鄉合并建現在的榮布鄉。位于縣境東部,鄉府駐夾熱塘,…[詳細] | |
若達鄉 | 2695人 | 索縣轄鄉。1966年建若達鄉,1971年改公社,1981年復改鄉,1988年撤區并鄉時原若達鄉和查巴鄉合建現在的若達鄉。位于縣境西部,鄉政府若達,距縣…[詳細] | |
加勤鄉 | 4983人 | 位于藏北高原和藏東高山峽谷的結合部,屬南羌塘大湖盆區。地形以平地為主,地勢西離東低,由西到東逐漸傾斜,平均海拔4100米。西都有少數較開闊的高山草…[詳細] | |
赤多鄉 | 2991人 | 索縣轄鄉。1966年建赤多鄉,1971年改公社,1981年復改鄉。位于縣境南部,鄉府駐達康,距縣府84公里,人口0.22萬。轄考、支雄、塘崗、達貢、定…[詳細] | |
西昌鄉 | 3130人 | 色昌鄉,西藏那曲地區索縣管轄,位于西藏東北部、怒江上游的索曲流域,轄12個村委會。
索縣轄鄉。轄12個村委會:熱布村、如囊村、帕亞村、如慶塘村、…[詳細] | |
江達鄉 | 3155人 | 索縣轄鄉。1966年建江達鄉,1971年改公社,1980年復改鄉,1988年撤區并鄉時原江達鄉克登鄉合并建現在的江達鄉。位于縣境中部偏南,鄉府駐江達,…[詳細] | |
熱瓦鄉 | 2566人 | 索縣轄鄉。1965年建熱瓦鄉,1971年改公社,1981年復改鄉,1988年撤區并鄉時原熱瓦鄉和永路鄉合并建現在的熱瓦鄉,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府39公里…[詳細] | |
嘎美鄉 | 4947人 | 索縣轄鄉。1965年建嘎美鄉,1971年改公社,1981年復改鄉,1988年撤區并鄉時原嘎美鄉、索堆鄉和嘎秀鄉合并組建為現在的嘎美鄉。位于縣境北部,鄉…[詳細] | |
嘎木鄉 | 2155人 | 索縣轄鄉。1966年建嘎爾木鄉,1971年改公社,1981年復改鄉。鄉府駐拉日,距縣府239公里,人口0.13萬。轄加貢、毆阿、拉亞、保勞、嘎木、奶西…[詳細] |
地名由來:
1916年設索宗,1960年改設索縣,藏族人口意為蒙古族;又說索為索曲河之代稱,因當地民居傍索曲河而建得名:另據《西域同文志》:西番語索為草地也,城旁豐于草,故名。
基本介紹:
索縣位于西藏東北部、那曲地區東北部、怒江上游的索曲(河)流域。面積598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1萬畝,森林面積35.9萬畝,草原面積52萬畝。總人口近3.1萬。轄1個區,1個鎮,11個鄉,141個村民委員會。
索藏語意為"蒙古"。元朝時期稱這一帶為"索格"。明代稱為"瑣莊"。明末清初,又歸附于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1732年劃歸清政府西藏地方政府管轄。1751年歸由駐藏大臣直接管轄。1960年成立索縣人民政府。縣府駐嘎切塘。
索縣位于藏北高原和藏東高山峽谷的結合部,屬南羌塘大湖盆區。地形以山地為主,地勢西高東低,由西到東逐漸傾斜,平均海拔3572米。西部有少數較開闊的氣候區。礦產資源主要有
榮譽排行:
2021年11月,索縣榮獲2021-2023年度“西藏自治區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索榮卓舞)。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索縣人口數量為5.29萬人,位列那曲市各縣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4位,位列西藏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23位,位列全國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名第2738位。
2020年6月,索縣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西藏片區)。
2019年8月,2019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名單出爐,索縣在列。
2017年2月,索縣上榜2016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
2016年11月,索縣被認定為2016年度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
歷史沿革:
元朝時索縣這一帶稱為“索格”。
8世紀中葉,蘇毗與吐蕃統一,索地方劃歸“蘇毗茹”轄區。
9世紀中葉,吐蕃陷入分裂割據,索地方屬于藏北四大部落之一。
南宋寶慶三年(1227),蒙古汗霍爾金格對藏北實施軍事統治。
在索境內形成“索巴”“軍巴”“榮布”等三個部落,并與三十九族地區的一些部落結盟,形成了42個部落,俗稱“四十二族”。
明朝先后歸附蒙古土默特部俺達汗、喀爾喀部卻圖汗。
明崇禎十年(1637),索縣三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