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牛街彝族鄉 | 隸屬:彌渡縣 |
區劃代碼:532925204 | 代碼前6位:532925 |
行政區域:云南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云L |
長途區號:0872 | 郵政編碼:675600 |
轄區面積:約256.6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61萬人 |
人口密度:約6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1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牛街村 | ~201 | 鄉中心區 | 明代在此地設立集市,每逢十二生肖中屬牛日趕集,故稱牛街。村委會因此得名。…[詳細] |
康郎村 | ~202 | 村莊 | 因此地是塌方形成之地,先稱“阿塌浪”,建村后當地群眾祈求免災安康,故名“康郎”。村委會因此得名。…[詳細] |
大橋村 | ~203 | 村莊 | 因1951年建有一座石木橋,有幾棵龍樹,該地名就叫龍樹大橋,后簡稱為大橋,并以此作為村名,村委會建在此地,故名。…[詳細] |
樹密村 | ~204 | 村莊 | 因本村位于一片茂密的山林下面故名樹密底,后來又叫樹密。…[詳細] |
梅紅村 | ~205 | 村莊 | 因古人在此地栽種了很多梅花樹,梅花盛開時村落一片紅色,故名“梅紅”。村委會因此得名。…[詳細] |
保邑村 | ~206 | 村莊 | 解放初屬四區稱倉庫鄉,1956年建為保邑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屬牛街人民公社稱保邑管理區,1961年屬兔街人民公社稱保邑大隊,1963年劃歸南澗縣…[詳細] |
龍街村 | ~207 | 村莊 | 1947年,南澗縣紅星村委會區域內的舊龍街(發來昌村腳)逢屬龍、屬狗天趕街,因為此地賭博成風,酗酒鬧事等諸多原因,把街子遷到現在的龍街,村委會建于此地…[詳細] |
馬鞍村 | ~208 | 村莊 | 新中國成立初期,屬彌渡四區稱馬鞍鄉,因鄉政府駐馬鞍中村而得名。1956年建為馬鞍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屬牛街人民公社稱馬鞍管理區,1961年稱馬鞍…[詳細] |
團結村 | ~209 | 村莊 | 新中國成立后,該地人民以“民族團結,和諧相處”的美好寓意取名“團結”。村委會因此得名。…[詳細] |
木掌村 | ~210 | 村莊 | 因為此地村民多為彝族,彝族以樹為神;加之此地接近亞熱帶季風氣候,適合樹木生長,故取“木”字,象征生命像樹樹木一樣有旺盛的生命力,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之意…[詳細] |
榮華村 | ~211 | 村莊 | 因該地曾經比較貧窮落后、吃不飽穿不暖、較為貧脊。解放后,人們向往幸福美滿的生活,以榮華富貴寓意得名“榮華”。村委會因此得名。…[詳細] |
地名由來:
牛街原名蜜滴。后人口漸多,遂成山區集市,每月逢二逢七趕集,名為“二七街”。清道光年間(1821年至1850年),街期逢丑而市,丑屬牛相,更名為牛街,故名。
基本介紹:
"牛街彝族鄉位于縣城南端,東與楚雄州南華縣毗鄰,南與思茅地區景東縣接壤,西與南澗縣交界,北與本縣德苴鄉相接,屬“三州四縣”交匯區,是近代民族英雄李文學的故鄉,也是全省40個革命老區鄉鎮之一,這里有一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文學彝族農民起義遺址,有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帥府,有一個州級自然保護區--天生營。
全鄉轄11個村委會、145個村民小組、296個自然村,有國土面積256.6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8286畝,人均占有耕地0.92畝;有農戶5315戶20438人,其中農業人口19882人,占97.28%,非農業人口556人,占2.72%,境內居住著漢族、彝族、白族、傈傈族、拉
榮譽排行:
2021年3月,牛街彝族鄉入選2020年云南省衛生鄉鎮名單。
歷史沿革:
民國元年(1912年)5月,屬城南三鄉。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為七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5日,組成毗南鄉。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改名萬佛鄉。
1950年,屬四區。
1956年,設牛街鄉。
1958年,成立牛街公社。
1961年,牛街公社劃分為牛街、木掌、兔街3公社。
1963年,兔街公社劃入南澗縣后,牛街、木掌2公社合并為牛街區。
1970年,牛街區改為牛街公社。
1984年,牛街公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