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和順鎮 | 隸屬:騰沖市 |
區劃代碼:530581105 | 代碼前6位:530581 |
行政區域:云南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云M |
長途區號:0875 | 郵政編碼:679100 |
轄區面積:約17.4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7017人 |
人口密度:約403人/平方公里 | 海拔:2091米 |
下轄地區:4個社區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大莊社區 | ~201 | 鎮中心區 | 1985年為和順鄉大莊辦事處,1987年為和順鄉大莊村公所。2001年改名為大莊村民委員會。2008年更名為大莊社區村民委員會。…[詳細] |
水碓社區 | ~202 | 鎮中心區 | 該地最早稱芭蕉溪,有人遷來居住后稱為蕉溪村。人們為了生產生活的需要建有水碓(水碓是利用水來帶動加工谷物的一種器械),后改稱水碓村。…[詳細] |
十字路社區 | ~203 | 城鄉結合區 | 十字路原為兩條道路交叉的地點,現成為區域名,包括諸多小自然村。…[詳細] |
騰沖經濟開發區社區 | ~401 | 鎮中心區 | 騰沖經濟開發區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地名由來:
和順古名“河上邑”,又稱“陽溫登”。明成化年,改稱“河上邑”。嘉靖年間,改稱“陽溫登鄉”。明末,改稱“河上屯”,因“小河”繞村而過,故又改名“河順”。清康熙四十一年,雅化為“和順”,有取“和睦順暢”之意。
基本介紹:
和順鎮位于騰沖西南部,距騰沖市區5公里,國土面積17.4平方公里,轄3個社區8個自然村,21個村民小組,截止2023年末有2165戶,7017人,有海外華僑3萬多人,主要分布在緬甸、泰國、美國、加拿大等13個國家和地區,是云南省著名的僑鄉。和順四周火山環抱,東南西北方向各有一座火山,中為馬蹄形盆地,境內最高海拔2091米,最低海拔1490米。年平均氣溫15℃—17℃,干燥度0.46—0.55,年平均降水量1400—1600毫米,旱、雨兩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屬亞熱帶氣候類型。全鎮耕面積7947.86畝,人均耕地面積1.13畝。林地面積1.45萬畝,有生態公益林面積1650畝,森林覆蓋率7
榮譽排行:
2025年3月,被命名為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
2022年12月,云南省農業農村廳評定和順鎮為2022年云南省綠美鄉鎮。
2022年12月,和順鎮被評定為云南省2022年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示范鄉鎮。
2019年3月,云南省科協確定和順鎮為2019年云南省“科普小鎮”項目實施單位名單。
2017年8月,和順鎮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認定為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
2013年11月,和順鎮入選為第一批美麗宜居小鎮示范。
2011年7月,和順鎮入選第二批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村)。
2007年5月,和順鎮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06年1月,環境保護部授予和順鎮第四批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
文化旅游:
和順古鎮位于騰沖縣城以西4公里處,始建于明代,因小河繞村而過故名“河順”,后文人雅士取“士和民順”之意而更名為“和順”。和順古鎮是云南省著名的僑鄉,更是茶馬古道重鎮、西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和順傳統民居建筑群位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和順,由彎樓子和寸、劉、李、尹、賈、張、釧、楊八姓宗祠組成,分布在和順鎮緊鄰的三個自然村中。各組建筑最早于清嘉慶10年(1806),最遲于民國24年(
保山騰沖·艾思奇故居艾思奇故居位于騰沖和順古鎮。來這里,在綠樹環抱的古屋中感受大哲學家遺留的思想和氣息。艾思奇(1910年—1966年)原名李生萱,是我國現代著名哲學家。他青年時代所寫的《大
歷史沿革:
公元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晚期,和順盆地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南詔大理國時期,已形成具一定規模的村落。
和順古名“河上邑”,又稱“陽溫登”。
明成化年,改稱“河上邑”。
嘉靖年間,改稱“陽溫登鄉”。
明末,改稱“河上屯”,因“小河”繞村而過,故又改名“河順”。
清康熙四十一年,雅化為“和順”,有取“和睦順暢”之意。
清道光二年(1822年),改和順練。
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和順鄉。
1950年,設和順鄉和和
艾思奇(1910.3.2-1966.3.22)原名李生萱,云南省騰沖縣人,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1910年3月2日生于云南省騰沖縣和順鄉水碓村,次年隨母遷至昆明。7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