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白濟汛鄉 | 隸屬: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
區劃代碼:533423203 | 代碼前6位:533423 |
行政區域:云南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云R |
長途區號:0887 | 郵政編碼:674600 |
轄區面積:約593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21萬人 |
人口密度:約37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1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白濟汛村 | ~201 | 鄉中心區 | 白族語地名。白濟指“白族”,汛同”訊“,中國清代兵制,軍官所統率的綠營兵均稱“汛”,其駐防巡邏的地區稱(汛地),”白濟汛“意為白族首領的兵營駐地![詳細] |
統維村 | ~202 | 村莊 | 取白浪統和小維西中的“統”和“維”組合而得名![詳細] |
永安村 | ~203 | 村莊 | 取永遠安居之意而得名。1953年命名,解放前屬窩怒村,1950年劃歸白濟汛(三區)所屬,1953年稱永安鄉,1958年稱梁臺公社永安管理區,1962年…[詳細] |
施底村 | ~204 | 村莊 | 傈僳語地名。施指“草”,底指“坪”,意為“草坪”。…[詳細] |
干壩子村 | ~205 | 村莊 | 因地處壩子又因缺水、干旱而得名;現村民委員會駐地即干壩子,故名![詳細] |
碧羅村 | ~206 | 村莊 | 因地處碧羅雪山下而得名。1950年稱碧羅村,1953年稱碧羅鄉,1958年稱碧羅管理區,1962年稱碧羅公社,1969年稱碧羅大隊,1984年稱碧羅鄉…[詳細] |
共廠村 | ~207 | 村莊 | 取共濟區和老廠的“共”和“廠”組合得名![詳細] |
共樂村 | ~208 | 村莊 | 取共濟區和怒樂的“共”和“樂“組合而得名,有共同歡樂之意。…[詳細] |
共恩村 | ~209 | 村莊 | 取共濟區、臘恩的“共”和“恩”組合而得名。…[詳細] |
共元村 | ~210 | 村莊 | 共元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共吉村 | ~211 | 村莊 | 取共濟區和吉格土的“共”和吉組合得名;![詳細] |
地名由來:
白濟汛為白族語,意為白族居住的地方,該地首居居民為白族,故名。
基本介紹:
白濟汛鄉位于縣城西北面,東與攀天閣鄉連結,南與中路鄉交界,北與康普鄉接壤,西沿碧羅雪山與福貢縣的馬吉、利沙底兩鄉毗鄰,面積593平方公里。鄉境分布于瀾滄江兩岸,山嶺重疊,溝壑縱橫,永春河、老廠河、吉岔河在境內匯入瀾滄江。境內海拔、氣候差異大,沿江地區與高山形成強烈的反差。生物資源比較豐富,動物有滇金絲猴、小熊貓、云豹等,植物有大片森林及高山牧場,松茸、木耳、香菌、羊肚菌等也較多。礦藏有銻、銅、鐵、鉛、金。冰州石等。鄉政府駐白濟汛鎮,距縣城對公里。
鄉境在清代屬五股中的“臨城及沿江”這一大股,在瀾滄江內。外分設正副頭人管理。民國年間先后設過共濟區、鄉,也常稱第二區。新中國建立后設自
歷史沿革:
民國元年(1912年),稱共濟區。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稱二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稱共濟鄉。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稱三區。
1958年,稱紅旗公社。
1959年,稱白濟汛公社。
1962年,復稱三區。
1969年,稱五七公社。
1972年,稱白濟汛公社。
1984年6月,改稱白濟汛區。
1988年4月,撤區,建白濟汛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