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舊城鎮 | 隸屬:瀘西縣 |
區劃代碼:532527104 | 代碼前6位:532527 |
行政區域:云南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云G |
長途區號:0873 | 郵政編碼:652400 |
轄區面積:約83.6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83萬人 |
人口密度:約578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1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舊城村 | ~201 | 鎮中心區 | 清代此地筑有土城,且年代較遠故名舊城。1958年為金馬人民公社舊城大隊,1962年為金馬區舊城大隊,1970年改為紅旗公社舊城大隊,1984年為金馬區…[詳細] |
青禾村 | ~202 | 村莊 | 青禾指禾苗青翠之意,堡指明清時的軍屯點,故而得名青禾堡,后簡化為青禾。…[詳細] |
黑舍村 | ~203 | 村莊 | 彝語地名。黑指水、海,舍指長,即為長海之地。…[詳細] |
督布府村 | ~204 | 村莊 | 因此地在明清時設過治安機關,稱督捕府,建村后沿用“督布府”之名;原村民委員會駐督布府村(現已搬駐繞家寨)。…[詳細] |
秧田壩村 | ~205 | 村莊 | 秧田較多的壩子,故而得名秧田壩村。1958年為金馬人民公社秧田壩大隊,1962年為金馬區秧田壩大隊,1970年改為紅旗公社秧田壩大隊,1984年為金馬…[詳細] |
彎腰樹村 | ~206 | 村莊 | 東沙灣河上有一棵大樹,由河的南岸橫臥直達對岸,像拱橋一樣橫跨河兩岸,而后再矗直向上,故叫彎腰樹村,故名。…[詳細] |
松鶴村 | ~207 | 村莊 | 村邊樹上經常棲息著白色水鳥,俗稱松鶴而得名“松鶴村”;現因村民委員會駐松鶴村。…[詳細] |
三河村 | ~208 | 村莊 | 該地名來源于其駐地。此地為者黑河、小草河、甸溪河三條河流匯集處,故得名三河,又稱三岔河。…[詳細] |
木龍村 | ~209 | 村莊 | “木龍”系彝語音譯,意為駐兵馬的關卡故而得名木龍村。…[詳細] |
礦廠村 | ~210 | 村莊 | 相傳清朝時在此開廠煉過銅,轄區內有銅礦而得名“礦廠村”。…[詳細] |
板橋村 | ~211 | 村莊 | 因此地有條小河,上面架有木板橋,本村建于此地區而得名“板橋村”。…[詳細] |
地名由來:
舊城鎮因鎮人民政府駐舊城村而得名。
基本介紹:
舊城,1987年10月區鄉體制改革中,從金馬區分出來成立 鄉,2001年6月15日撤鄉設鎮,這里曾因有過"舊城反蔣武裝-"的歷史事件,而成為革命老區。地處東經103度36分38秒~103度43分27秒,北緯24度33分4秒~24度41分35秒之間,位于瀘西西北部,東連金馬、南接舞街、北抵三河、西與昆明市石林縣毗鄰;東西寬約11.3公里、南北寬15.5公里,國土面積83.6平方公里,距瀘西縣城23公里,俗有瀘西"西大門"、"第一門"之稱;全鎮轄舊城、青禾、秧田壩、督捕撫、黑舍五個村民委員會23個村民小組;至2004年年底全鎮總戶數 戶、總人口 人,其中少數民族 人(主要是瓦舍、子交、新哨三個彝族
歷史沿革:
清末,為西鄉。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為第五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區改為鄉,為西屏鄉。
1950年,與新民鄉合并為第五區。
1987年,從金馬區分出,為舊城鄉。
2001年,由舊城鄉改為舊城鎮。
2005年10月,三河鎮并入舊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