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坡頭鎮 | 隸屬:鎮雄縣 |
區劃代碼:530627113 | 代碼前6位:530627 |
行政區域:云南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云C |
長途區號:0870 | 郵政編碼:657200 |
轄區面積:約153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5.94萬人 |
人口密度:約388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坡頭村 | ~201 | 鎮中心區 | 因前來此地的行人需途經一緩坡地帶,到達目的地后即是到了緩坡終點,故而得名坡頭。…[詳細] |
德隆村 | ~202 | 村莊 | 彝語地名:德隆是彝語“重陸”的諧音,“得”意為寬、大,“陸”意為村,即大寨,因彝語譯音為“德隆”,故而得名德隆。…[詳細] |
亳都村 | ~203 | 村莊 | 亳都系彝語地名,“亳”意為山,“堵”意為洞,即有山洞的地方,因彝語譯音為“亳都”,故而得名亳都。片村名。…[詳細] |
簸笠村 | ~204 | 村莊 | “博”意為山,“尼”意為坪子,即山間坪子地,因彝語譯音為“簸笠”,故而得名。…[詳細] |
營上村 | ~205 | 村莊 | 因清末,彝族頭目隴甫成在此地一山包上修較大的石房子稱營上,故而得名營上。…[詳細] |
龍洞村 | ~206 | 村莊 | 據傳:因此處有一股清泉出洞,村民稱出水時疑似龍在洞內活動,故而得名龍洞。片村名。…[詳細] |
堰塘村 | ~207 | 村莊 | 因此地有一天然池塘,故而得名堰塘。1951年設堰塘鄉;1969年更名為堰塘管理區;1978年更名為堰塘大隊;1984年更名為堰塘鄉;1989年更名為堰…[詳細] |
新場村 | ~208 | 村莊 | 因此地距堰塘街近,建新場時間晚于堰塘,取名新場,故而得名新場。…[詳細] |
仁和村 | ~209 | 村莊 | 命名時以提倡“忠孝仁愛、禮儀廉恥、信義和平”,故而得名仁和。…[詳細] |
石里村 | ~210 | 村莊 | 因境內有一壁石灰巖,約十華里長,故而得石里。…[詳細] |
花果村 | ~211 | 村莊 | 因清朝時期,有花姓人家在此居住,“果”是彝語“陸果”的簡稱,意為寨子,即花姓人在此寨子居住,故而得名花果。…[詳細] |
筆花村 | ~212 | 村莊 | 因此地曾有一棵大樹,春天開花,花絮下垂似毛筆尖,故而得名筆花。…[詳細] |
地名由來:
坡頭鎮因鎮人民政府駐地地勢高,達此地要爬坡到盡頭,故稱坡頭。
基本介紹:
坡頭鎮位于鎮雄縣境東北部,全鎮總面積153.24平方千米,轄12個行政村(社區)、291個村民小組(居民小組),耕地總面積3736.1公頃,農作物種植面積6768.6公頃,其中,糧食作物5759.5公頃,糧食產量18313噸;種植烤煙227.3公頃,產量311.1噸。年內大牲畜出欄1736頭,年末存欄6013頭;肥豬出欄50680頭,生豬存欄37036頭;羊出欄344只,存欄357只;家禽出欄98809只,存欄109136只。各行政村均通公路、通電、通自來水。廣播電視覆蓋率為79%。
榮譽排行:
2021年3月,坡頭鎮入選2020年云南省衛生鄉鎮名單。
2017年12月,國家民委命名坡頭鎮為第五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區。
歷史沿革:
清朝,屬下南靖遠里(治所母享)五甲。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三區(母享)躍東鄉。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設帶蜀鄉。
1950年,屬三區(母享)。
1953年,屬七區。
1956年,區所遷駐坡頭,稱坡頭區。
1988年,改坡頭彝族苗族鄉。
2006年,改坡頭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