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臨平區 | 隸屬:杭州市 |
區劃代碼:330113 | 代碼前6位:330113 |
行政區域:浙江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市轄區 | 車牌代碼:浙A |
長途區號:0571 | 郵政編碼:310000 |
轄區面積:約282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17.58萬人 |
人口密度:約4170人/平方公里 | |
辦公地址:臨平街道西大街33號 | |
下轄地區:7個街道、1個鎮 |
![]() | 人口 | 面積 | 簡介 |
臨平街道 | 16.06萬人 | 49.3km2 | 2008年年初,臨平街道、東湖街道實行合署辦公。街道地處杭州市余杭區東北,東面與海寧市、桐鄉市接壤,是余杭區乃至杭州市的東大門,是余杭區政府所在地。…[詳細] |
南苑街道 | 20.06萬人 | 28km2 | 南苑街道下轄13個建制村,146個村民小組,5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48064人,區域面積28平方千米。全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28.389億元,農民人…[詳細] |
東湖街道 | 7.91萬人 | 14.3km2 | 東湖街道于2001年8月20日撤鎮建立,轄9個村(紅豐、橫塘兩村由開發區托管),63個村民小組,6個社區,總人口33437人,其中非農人口28418…[詳細] |
星橋街道 | 10.68萬人 | 17.62km2 | 星橋歷史悠久,宋時即有集,清初為星橋市,而今是杭州三大副城之一的臨平城的新建城區。從星橋出土的新石器遺存證實,早在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時期,星橋先…[詳細] |
喬司街道 | 22.45萬人 | 30.12km2 | 喬司鎮地處余杭區東南端,南臨江干區九堡鎮,東靠下沙經濟開發區、海寧市,北與余杭南苑街道相連,境內有華東地區最大的鐵路編組站和杭州筧橋機場、滬杭高速公路…[詳細] |
運河街道 | 8.95萬人 | 40.42km2 | 余杭區運河鎮地處杭嘉湖平原的西南部,位于余杭區東北部,境內大運河貫穿東西。全鎮總面積40.42平方公里,轄22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總人口4.61萬人…[詳細] |
崇賢街道 | 15.16萬人 | 38.6km2 | 崇賢鎮位于杭州市北郊,東臨320國道,西貼京杭大運河,距杭州市中心12公里,杭州繞城公路穿鎮而過,水陸交通便捷。全鎮地域面積3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詳細] |
塘棲鎮 | 16.32萬人 | 79km2 | 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由北向南逶迤而來,象一條絢麗多彩的緞帶維系著南北大地。古鎮塘棲,就座落于這京杭大運河的南端。如果把浙江諸多名鎮比作顆顆璀璨的明珠,塘…[詳細] |
地名由來:
臨平鎮以境西臨平湖(已堙廢為田)得名;臨平湖有多個別稱:赤烏二年(239)因湖中得寶鼎,相傳為黃帝之鼎,故又名寶鼎湖、鼎湖,276年湖中挖出了石函,故又石函湖;因為湖在臨平山東南,一說因與杭州西湖相對,故稱東湖,另據《錢塘記》:(臨平)湖水上通浦陽江,下注浙江,名曰東江。民間流傳“臨平湖開天下平,湖塞天下亂”之說。據《余杭地名故事》記載,臨平因臨平山得名,此山俯臨平原,因名;相傳臨平過去沒有山,臨平山是當年吳越王錢镠拎來的,故又稱為拎瓶山;又傳說北宋康王趙構(宋高宗)被金兵追殺,只身一人逃經丘山附近,在山頂的山洞躲過了金兵搜捕,登基以后改名臨平,寓意臨時平安。
基本介紹:
臨平是浙江省最年輕的區,2021年4月9日杭州市進行行政區劃優化調整,將原余杭區以運河為界,分設臨平區和新的余杭區。運河以東部分為臨平區,轄7個街道、1個鎮,共有社區127個、村57個,區域面積28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8.34萬人,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約157.61萬人。
臨平是杭城接滬的要地。區位條件優越,地處長江三角洲圓心地,是杭州東北的門戶,處于G60科創大走廊和杭州城東智造大走廊的交匯點,是杭州融入長三角、接軌大上海的第一橋頭堡。臨平交通路網便捷,滬杭高鐵、杭海城際線、城市軌道交通在這里匯合,臨平始發至上海虹橋站的高鐵全程僅需1小時2分鐘,在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還規劃了滬乍杭線路的高鐵
榮譽排行:
2024年12月,被認定為2024年度浙江省A級景區城(4A級景區城)。
2024年11月,2024中國綜合競爭力百強區名單揭曉,臨平區位列第57位。
2024年9月,縣域新型工業化綜合實力全國500強(2024)發布,臨平區位列186位。
2024年8月,2024年度浙江工業大縣(市、區)名單公布,臨平區上榜。
2024年1月,臨平區被認定為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市、區、旗)。
2024年1月,臨平區被確定為2023年浙江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優勝縣(市、區)。
2023年11月,臨平區入選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2023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排名第75。
2023年1月,臨平區被認定為全國首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
2022年11月,臨平區被確定為2022年“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創建單位。
歷史沿革:
唐置鹽監,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建臨平鎮,歷元、明至清,屬仁和縣。
民國后屬杭縣。
1953年至1957年為“杭縣”治所駐地,與當時“余杭縣”毗鄰。
1958年4月撤銷杭縣,并入杭州市。
1961年4月歸屬余杭縣,為縣治。
2021年3月,杭州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撤銷余杭區,分設余杭區、臨平區。
區劃: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