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白水洋鎮 | 隸屬:臨海市 |
區劃代碼:331082106 | 代碼前6位:331082 |
行政區域:浙江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浙J |
長途區號:0576 | 郵政編碼:318000 |
轄區面積:約217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5.9萬人 |
人口密度:約272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60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黃沙社區 | ~001 | 鎮鄉結合區 | 因駐地村命名。社區駐地村黃沙自然村。2003年以高山移民為主建立黃沙社區,2005年和尚往村、栗樹園村、半嶺村、大平洪并入黃沙社區。…[詳細] |
白水洋村 | ~200 | 村莊 | 白水洋鎮是浙江省中心鎮,臨海市的西部重鎮。臨海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浙江省小康縣市和中國無核蜜桔之鄉,白水洋鎮地處臨海、天臺、仙居…[詳細] |
羅渡村 | ~202 | 鎮鄉結合區 | 因村與仙居縣下各村僅一溪之隔,過溪必乘渡,村民姓羅得名。…[詳細] |
東山村 | ~206 | 鎮鄉結合區 | 因村東面靠大山得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稱東山村,1958年為白水洋管理區東山生產隊,1961年建立東山大隊,屬白水洋人民公社,1984年3改稱東山村…[詳細] |
埠頭村 | ~208 | 鎮中心區 | 因村旁瓜山曾是靠船的埠頭得名。建國初稱為埠頭村,1958年為白水洋管理區埠頭生產隊,1961年建立埠頭大隊,1984年改稱埠頭村;1992年撤區擴鎮并…[詳細] |
西村村 | ~210 | 村莊 | 因村位于象坎村的西面得名,與東村相對。建國初稱西村;1958年為白水洋鎮管理區西村生產隊;1961年建立西村大隊,屬白水洋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稱…[詳細] |
東村村 | ~211 | 村莊 | 因村位于象坎村的東面得名,與西村相對。與西村合稱象坎。…[詳細] |
上峰村 | ~216 | 村莊 | 因村后面有上峰山得名。建國初為上峰鄉上峰村;1955年成立上峰合作社;1956年并入白水洋鄉;1958年為上峰管理區上峰生產隊;1961年建立上峰大隊…[詳細] |
后謝村 | ~247 | 村莊 | 后謝村是白水洋鎮白水洋辦事處的一個行政村,該村自然環境優越,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村莊四周綠樹成蔭,村間桔香彌漫,令人心曠神怡。2009年初,我村積極投…[詳細] |
王山頭村 | ~248 | 村莊 | 因村后有山,名黃山,形似臥龍,村位于在龍頭處,村民以王姓為多得名。…[詳細] |
橋頭蔡村 | ~271 | 村莊 | 臨海市白水洋鎮橋頭蔡村位于臨海市西部重鎮白水洋的雙港鄉,耕地面積472,山林面積2722畝,全村現有人口1028人,362戶,黨員14人,老中青合理發…[詳細] |
店前村 | ~284 | 村莊 | 因村邊兩支溪水纏繞,淤積成洋,原名“墊纏”,由于難寫,逐漸演變成店前;又作墊廛,據《墊廛朱氏宗譜》載,朱氏先祖南宋寧宗期間鎮東將軍朱仲集遭受奸臣迫害,…[詳細] |
西洋莊村 | ~288 | 村莊 | 因村住戶和店前村同祖宗,分居在店前村的西邊垟上得名。…[詳細] |
前塘村 | ~289 | 村莊 | 白水洋鎮前塘村是白水洋轄區下的一個行政村,該村自然環境優越,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村莊四周綠樹成蔭,村間桔香彌漫,令人心曠神怡。我村積極投入到園林村的創…[詳細] |
下宅村 | ~316 | 村莊 | 因黃溪李氏原聚居上宅地方,后人口增多,一部分向地勢稍低處移居得名。…[詳細] |
三份村 | ~317 | 村莊 | 因原祖先有七個兄弟,居住在鄰村上宅,后第三個兄弟分居此地得名。…[詳細] |
八村村 | ~324 | 村莊 | 八村村位于臨海市西北部,是一個山區鄉村,森林覆蓋率達81%,生態環境優美,景色秀麗。全村共有農業人口1120人,設黨支部1個、黨員16名,村民小組20…[詳細] |
里梅村 | ~326 | 村莊 | 因原梅氏聚居,后梅氏發展,分居村北的稱里梅村。…[詳細] |
三統村 | ~350 | 村莊 | 因巖門、路岙、東澤三村統一得名。2006年行政村調整時由巖門、路岙、東澤合并更名為三統。…[詳細] |
丁公園村 | ~356 | 村莊 | 因曾住著一家姓丁的老年夫婦,家境富裕,兩老行善,出谷千籮,建造吉祥寺,“丁公丁婆,出谷千籮”之語流傳至今,為紀念丁氏善人得名。…[詳細] |
上元地村 | ~357 | 村莊 | 據傳說,過去曾出過狀元,故名為狀元村,后演變為上元地。…[詳細] |
永安村 | ~358 | 村莊 | 因三村均位于永安溪沿線得名。塘頭朱村建國初為上峰鄉塘頭朱村,1955年成立塘頭朱合作社,1956年并入白水洋鄉,1958年為上峰管理區塘頭朱生產隊,1…[詳細] |
翠央村 | ~359 | 村莊 | 千秧是蔣岙村的標志性地名,千秧古民居在白水洋鎮有很高的知名度,因當地方言翠央、千秧諧音得名。…[詳細] |
上施村 | ~360 | 村莊 | 因施姓人先居于此得名。建國初為上施鄉上施村;1956年為上施農業社;1958年為上官管理區上施生產隊;1961年建立上施大隊,屬白水洋人民公社;198…[詳細] |
靈溪村 | ~361 | 村莊 | 因西官、渭溪、大巖三村合并,均位于渭溪沿線得名。…[詳細] |
上游村 | ~362 | 村莊 | 相傳在明朝時候,村內有官員名叫馬人仲,為人正派,愛管不平之事,后被撤職回家。周邊村的地痞流氓獲知馬人仲當大官回家,家里肯定富甲一方,常常要找他“敲竹杠…[詳細] |
雙樓村 | ~363 | 村莊 | 因村東有雙港水、大岙水經過,村西臨海至黃坦公路經過。相北宋真宗時,該地有張姓官員建有樓房二座,得到真宗的題額,雙樓之名始于此。…[詳細] |
厚祿村 | ~364 | 村莊 | 由后祿、下洋兩個行政村合并,意為“高官厚祿”。…[詳細] |
樂安村 | ~365 | 村莊 | 安橋、安頭、岙口等三村為樂安古道的沿道三村,現三村合并取名為樂安村。…[詳細] |
下洋莊村 | ~366 | 村莊 | 村位于店前村下游,村莊的四周都是大片的田垟。…[詳細] |
劃溪口村 | ~367 | 村莊 | 原環溪口、劃溪兩個行政村合并,各取村名兩字重疊得名。…[詳細] |
界嶺村 | ~368 | 村莊 | 明末清初,李姓人曾先居住,時稱村界李。后詹姓人亦移居于此,詹、李兩姓之間以路為界,路有小嶺。…[詳細] |
上宅村 | ~369 | 村莊 | 黃溪李氏聚居該地,后由于人口發展,分居兩村,村坐落西北面俗稱上方得名。…[詳細] |
赤峰村 | ~370 | 村莊 | 由原高莊田、黃家山、陳家山三個行政村合并而成,因三村同位于赤峰山上得名。…[詳細] |
林王村 | ~371 | 村莊 | 由溪岸林、塘田王兩個行政村合并,各取原行政村村名一字合成得名。…[詳細] |
新曹山村 | ~372 | 村莊 | 因村莊距離安基山滑翔傘基地不遠,考慮滑翔傘降落坪的整體性將曹山、后寥兩個行政村合并,取名新曹山,寓意兩村合并能帶來更好的新發展。…[詳細] |
鳳凰村 | ~373 | 村莊 | 因兩村倚靠原黃坦三十六景之一“鳳凰展翅”的鳳凰山得名。…[詳細] |
坑口村 | ~374 | 村莊 | 因村莊坐落于龍泉山坑流水出口處得名。建國初為后祿鄉坑口村;1958年為雙樓管理區坑口生產隊;20世紀60年代時,坑口村、白水下村、后山林村組成坑口大隊…[詳細] |
祥里村 | ~375 | 村莊 | 傳說舊時村里祠堂有口古井,井水清冽甘甜,可直接飲用或做蠶絲用水,因做蠶絲用水的水質要求很高,周邊人民都過來打水做蠶絲,村民相互轉告都說在墻里提來的,故…[詳細] |
店溪村 | ~376 | 村莊 | 村里面有一座謝陸將軍殿,處在溪水旁邊,所以得名殿溪村,后諧音得名。…[詳細] |
長安村 | ~377 | 村莊 | 殿前陳村、白水下村、湖東村三村合并,取名長安村,有長壽安康之意。…[詳細] |
新垟岙村 | ~378 | 村莊 | 由下楊岙、前園、坦南、坦頭路四個行政村合并,因四村原本民間統稱叫楊岙,合并時諧音取名為新垟岙村。…[詳細] |
紫龍村 | ~379 | 村莊 | 由原新塘、前洋、荷蓮地三個行政村合并,三村合建有紫龍橋水庫得名。…[詳細] |
雙港村 | ~380 | 村莊 | 據《臨海縣志》記載:“雙溪,在縣西55里。”據清代中期,山下、大園等村民遷居至此,地處環溪和塘頭溪兩溪匯合處,故名雙溪。又因與縣城可以通航,故“溪”又…[詳細] |
上胡新村 | ~381 | 村莊 | 由原上蔡、田洋胡、新江三個行政村合并,各取三村一字合成得名。…[詳細] |
黃南村 | ~382 | 村莊 | 由原龍里、大泛、洋高山、戴棋四個行政村合并,因四村均位于黃南古道邊上得名。…[詳細] |
天林村 | ~383 | 村莊 | 四個村人口戶數大致相同,地處天臺與臨海交界,取天臨二字,又因山林面積較多,臨、林諧音得名。…[詳細] |
黃坦洋村 | ~384 | 村莊 | 位于黃坦盆地中心處,周圍一片平坦得名。建國初為黃坦鄉第四村;1958年為黃坦管理區黃坦洋生產隊;1961年建立黃坦洋大隊,屬黃坦人民公社;1984年3…[詳細] |
大港村 | ~385 | 村莊 | 因雙港溪以西的地域,當地人稱大港岸,故山岙、前店兩個行政村合并后新村為大港村。…[詳細] |
井頭翁村 | ~386 | 村莊 | 相傳早年村東有口井,井旁住著翁姓老人得名。…[詳細] |
巖頭王村 | ~387 | 村莊 | 因村周圍有高低不平的巖石,村民造屋均需開巖平基,村民又姓王,故村名巖頭王。…[詳細] |
新莊村 | ~388 | 村莊 | 本著新時代、新農村的發展理念,又因兩村均有莊字得名。…[詳細] |
龍泉村 | ~389 | 村莊 | 因村西面有個井泉,終年不涸,相傳有龍居此中,故名龍泉,村亦以此得名。…[詳細] |
相合村 | ~390 | 村莊 | 取兩村合并、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的寓意。2018年行政村調整時,由大平裘、楊樹孔兩個行政村合并更名為相合。…[詳細] |
齋坦村 | ~391 | 村莊 | 因永安溪從仙居流下,在村西分兩支,又在村東匯合,舊時過往行人及船只為祈求平安過河,經常在此地界“擺齋”宴請河神,因地勢相對開闊,故名齋坦。…[詳細] |
清水坑村 | ~392 | 村莊 | 因果山和涼棚基中間有溪名清水坑,是進入黃坦的必經之地,知名度高,故兩村合并后以溪坑得名。…[詳細] |
桃源村 | ~393 | 村莊 | 因四村村相連,且有上千畝成片桃樹,且屬白水洋鎮桃花源景區得名。…[詳細] |
青山莊村 | ~394 | 村莊 | 因三村青山環繞,天藍水清,又取三村名中“山”“莊”二字得名。…[詳細] |
山下村 | ~395 | 村莊 | 因位于玉屏山下得名。建國初屬保中鄉山下村;1956年屬雙港鄉,并入雙港高級社;1958年為雙港管理區山下生產隊;1961年建立山下大隊,屬雙港人民公社…[詳細] |
保寧村 | ~396 | 村莊 | 由原水晶坦、通濟堂、水對鄭三個行政村合并,因三村民國期間同屬保寧鄉,現三村合并取名為保寧村。…[詳細] |
大園村 | ~397 | 村莊 | 據此村原稱下園李村,后有一人遷居于此,在附近教書,生有七子,村莊發展很快,改村名為大園。…[詳細] |
大雷山林場生活區 | ~500 | 村莊 | 大雷山林場生活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地名由來:
大雷山之東有白水山,村坐落在大雷山東,其地一片平坦,當地人較大的平野為垟,通作洋得名。
基本介紹:
白水洋鎮地處臨海、天臺、仙居三縣市之交,是浙江省中心鎮、臨海西部的區域中心。G351國道、臺金高速貫穿鎮區,杭紹臺高速在鎮區設有雙港道口,交通便捷。全鎮區域面積217平方公里,人口10.46萬,下轄3個辦事處,60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當地山水靈秀,歷史悠久,具有良好的生態條件和深厚的人文底蘊,歷來是臨海西部的經濟、文化、商貿中心。中國實驗生物學奠基人朱洗先生就誕生在這里。
白水洋不僅農產品有特色,民間藝術、傳統小吃、農家樂休閑旅游也頗具特色。比如,“黃沙獅子”,將武術與民間舞蹈融合在一起,喜慶吉祥,驚險刺激。白水洋豆腐、饅頭、“十四日”等傳統小吃風味獨特、名聲遠揚。安基山滑翔傘基地、丁公
榮譽排行:
2022年10月,2022年淘寶鎮名單發布,白水洋鎮上榜。
2021年10月,南京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聯合發布2021年淘寶鎮名單,白水洋鎮榜上有名。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寶鎮,白水洋鎮榜上有名。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命名白水洋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2019年10月,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榜單公布,白水洋鎮位列第832名。
2014年7月,白水洋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文化旅游:
王士性墓位于臨海市白水洋鎮,年代為明。王士性墓位于臨海市白水洋鎮水晶坦村后門山半山坡,當地人俗稱為黃金墳。系明代古墓葬,墓西南向,地表以上早毀,惟墓塋依稀可辨,民國舊立“大中丞王公士性之墓”
歷史沿革:
宋時屬太平鄉若溪里、興國鄉部分;元時屬五十四都、五十五都、五十六都、五十七都、五十八都、五十九都;清時屬太平鄉白水洋莊、雙樓莊、下尤莊、店前莊、界嶺莊,興國鄉黃檀莊;光緒三十四年(1908)屬第九區白箬鄉、保中鄉及第十區黃坦鄉;民國時為雙港區下白水洋鄉、保和鄉、保中鄉、黃坦鄉;1950年屬雙港區雙港、白水洋、界嶺、祥里、象坎、后祿、環溪、上施、上官、上宅楊岙、赤峰、黃坦、上峰、龍泉、保中等16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