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平橋鎮 | 隸屬:天臺縣 |
區劃代碼:331023105 | 代碼前6位:331023 |
行政區域:浙江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浙J |
長途區號:0576 | 郵政編碼:318000 |
轄區面積:約3.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7.29萬人 |
人口密度:約20829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70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八角亭村 | ~200 | 鎮中心區 | 村以亭得名。古屬二十六都;解放前屬平鎮十保;1950年屬平鎮8村;1961年成立八角亭大隊;1983年復村為平鎮八角亭村;1992年屬平橋鎮;2018…[詳細] |
平鎮街村 | ~201 | 鎮鄉結合區 | 因轄區分布于平鎮街上得名。古屬二十六都;解放前屬平鎮第七、八、九保;1950年屬平鎮5村;1961年為平鎮街大隊;1966年改稱五星大隊;1980年復…[詳細] |
下街村 | ~202 | 鎮鄉結合區 | 因轄區在平鎮下街而得名。古屬二十六都;解放前屬平鎮第四、五、六保;1950年屬平鎮第4村;1966年改稱建裕大隊;1980年復名下街大隊;1983年改…[詳細] |
下秧田村 | ~205 | 鎮鄉結合區 | 清朝時期祖宗做長工時向主人討了兩丘秧田中的下面丘做秧田,由此發展,故名下秧田。…[詳細] |
新東村 | ~213 | 村莊 | 1958年以屯橋分出并入平鎮時為“新東大隊”。此名沿用至今。…[詳細] |
三吳村 | ~214 | 村莊 | 上大吳、下大吳、塘里三村村民多姓吳,2002年合并時,遂以三吳名之。…[詳細] |
長洋村 | ~217 | 村莊 | 長洋村地處平橋鎮東大門,屬平橋鎮前山辦事處,全村共302戶,1017人,分6個大隊12個小隊。現有土地面積450畝,山林面積298畝。長洋村共有兩委成…[詳細] |
三新村 | ~219 | 村莊 | 2002年由長洋徐、長洋周、沸頭合并成一個新村,遂以三新名之。…[詳細] |
前山村 | ~222 | 村莊 | 因前山葛村和溪口陳村合并稱為前山村,故名。…[詳細] |
大路楊村 | ~226 | 村莊 | 大路楊村座落在平橋鎮的冬面,距鎮中心2公里,村前有62省道,村東前白線擦肩而過,后有新62省道及工業園區。全村共6個村民小組,187戶,582人,育齡…[詳細] |
周坎頭村 | ~227 | 村莊 | 周坎頭村位于平橋鎮東邊,62省道穿村而過,交通便捷,村莊面積0.3平方公里。全村有9個村民小組,共317戶,1066人,耕地597畝(其中水田60畝,…[詳細] |
周下村 | ~229 | 村莊 | 周下村座落在平橋鎮的東北面,距中心鎮2.5公里,村前通往老62省道和花前工業園區,交通便捷。全村有5個村民小組,228戶,741人,育齡婦女213人,…[詳細] |
山頭龐村 | ~230 | 村莊 | 山頭龐村地處平橋鎮東面約一公里,屬前山辦事處。全村總人口668戶,1896人,分8個大隊15個小組。現有耕地1277畝,山林面積450畝。全村共有黨員…[詳細] |
莊前村 | ~232 | 村莊 | 祖先龐姓,由石湖橋遷此,建村于古莊屋之前,故名。…[詳細] |
花西村 | ~236 | 村莊 | 2002年4村合并時,因位置在花市西邊而得名。…[詳細] |
趙家岱村 | ~239 | 村莊 | 村祖姓趙,因無子,領前山鄉石湖橋龐姓為嗣,改名趙家代,后演變為今名。…[詳細] |
莊后村 | ~240 | 村莊 | 村前原有莊屋,村在莊屋之后,故名。解放前屬花墅鄉四保;1950年改3村;1961年改稱莊后大隊;1966年改名東風大隊;1970年復名莊后大隊;198…[詳細] |
下曹村 | ~241 | 村莊 | 村民姓曹,紫凝鄉上曹分遷于此,以位于上曹村下方得名。…[詳細] |
后蔣村 | ~243 | 村莊 | 村民姓蔣,是五蔣(白湖、泉井、溪頭、杜塘、賢投)中的白湖分支,建村最后,故名。…[詳細] |
上龐村 | ~245 | 鎮鄉結合區 | 《龐氏宗譜》載,北宋祥符三年,龐姓自大路龐遷此,村在大路龐之上,故名。…[詳細] |
始豐村 | ~247 | 村莊 | 位于始豐溪南岸,由于撤并村,需一村名,故名始豐村。…[詳細] |
伍東村 | ~258 | 村莊 | 2002年伍佰岙、東沈、東山崗3村合并,取各村一字而得名。…[詳細] |
協和村 | ~259 | 村莊 | 1961年始稱協和大隊,2002年并村時,沿用舊名。…[詳細] |
西安村 | ~265 | 村莊 | 因位于寧國寺之西,昔有庵得名。后因方言諧音,演變為今名。…[詳細] |
下王村 | ~267 | 村莊 | 昔村址在黃甫堂(現寧協酒廠地方),后遷居于此。地處王甫堂下方,村民多姓王,故名。…[詳細] |
寧一村 | ~270 | 村莊 | 1958年因其為寧協鄉第一社而得名。解放前為寧國鄉第十一保;1950年為第9村;1958年屬寧協鄉稱寧一社;1961年為寧一大隊;1984年改村;19…[詳細] |
后村村 | ~271 | 村莊 | 原有前村、后村之分,后因發展快,二村合并后仍稱后村。…[詳細] |
風廉村 | ~272 | 村莊 | 風廉村風景秀麗,村邊原生態保護較好。現有耕地面積480畝,山林面積1470畝,負責480畝的良田灌溉。村由9個隊組成,全村共320戶1220人,集體經…[詳細] |
下陳村 | ~273 | 村莊 | 村始祖由磐安縣三宅村遷于烏巖嶺腳,三宅村地理位置坐高在上,遷入新村后,位置在三宅東南下方,居民基本上都姓陳,故名下陳。…[詳細] |
田中央村 | ~277 | 村莊 | 村委會駐地緊靠王里溪水庫,距屯橋西部1公里,據傳村祖姓胡,田水竹湖經屯橋遷于此建房于田中央,故名。…[詳細] |
溪邊張村 | ~280 | 村莊 | 因村居溪邊,姓張,故名。古屬二十六都;解放前屬嵩山鄉八都;1950年改8村;1956年并入藤橋鄉;1961年稱嵩溪大隊;1984年改村為屯橋鄉溪邊張;…[詳細] |
嵩山后村 | ~282 | 村莊 | 以地處嵩山后得名。解放前為嵩山鄉五保;1950年改5村;1961年稱嵩山后大隊;1966年曾改名為山后大隊;1980年復名為嵩山后大隊;1984年復村…[詳細] |
屯橋村 | ~283 | 村莊 | 以村東藤橋得名。1925年建藤橋學堂,后簡寫成“屯橋”。…[詳細] |
東序村 | ~286 | 村莊 | 地處屯橋之東,村民多姓徐,故名。解放前屬藤橋鎮六保;解放后改4村;1961年稱東序大隊;1984年改村為屯橋鄉東序;2001年為平橋鎮東序村。…[詳細] |
赤山村 | ~289 | 村莊 | 以村東東山得名。解放前屬橫西鄉下宅七堡;1956年為藤橋鄉8村;1961年稱赤山大隊;1984年改為屯橋鄉赤山村;2001年屬平橋鎮;2002年聯盟村…[詳細] |
龍官村 | ~294 | 村莊 | 取龍潭坑、官田上兩自然村的首字而得名。古屬二十七都;解放前屬石壁鄉第七保;解放后為第7村;1956年屬屯橋鄉;1961年分立龍潭坑、大園、官田上大隊和…[詳細] |
嶺下安村 | ~297 | 村莊 | 位于石壁嶺下,村民姓安,故名。解放前屬石壁鄉第三、四聯;解放后改第3、4村;1956年并入藤橋鄉;1961年稱嶺下安大隊;1984年改為屯橋鄉嶺下安村…[詳細] |
張思村 | ~299 | 村莊 | 以村昔為張,施兩姓居住得名。后易“施”為“思”。…[詳細] |
溪頭洋村 | ~300 | 村莊 | 2002年溪頭蔣、下毛垟、坎頭3個自然合并,故名。…[詳細] |
茅垟村 | ~301 | 村莊 | 平橋鎮茅垟村位于平橋鎮西部,距平橋鎮鎮區約5公里,新62省道和平街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村莊南臨始豐溪,西臨合溪,兩溪合抱,形成得天獨厚的風貌,村內現…[詳細] |
山庵村 | ~302 | 村莊 | 村旁有庵,庵前有山,故名。解放前屬協和鄉第三保;解放后為第3村;1961年稱山庵大隊;1984年改為新中鄉山庵村;2001年屬平橋鎮;2002年將下塘…[詳細] |
前山頭村 | ~303 | 村莊 | 村左側有小山丘,名前山,故名。解放前屬協和鄉第四保;解放后為第四村;1961年稱前山頭大隊;1984年改村屬新中鄉前山頭村;2001年屬平橋鎮前山頭村…[詳細] |
西張村 | ~306 | 村莊 | 地處上張橋西,村民多姓張,故名。解放前屬中和鄉第10保;解放后為第10村;1961年稱西張大隊;1984年改為新中鄉西張村;2002年為平橋鎮西張村。…[詳細] |
新中村 | ~307 | 村莊 | 因殿前陳、楓樹殿、峇溪口、井頭張4個自然村合并,故名。…[詳細] |
合姚村 | ~309 | 村莊 | 2002年峇梅、坎上姚2村合并時,取各村各一字而名。…[詳細] |
平東村 | ~319 | 村莊 | 與平西相對應得今名。古屬二十六都;解放前屬平鎮鄉第三保;1950年為第3村;1961年稱路下裘大隊;1983年改村;2018年與麻車陳、下洋潘、塘下竹…[詳細] |
平西村 | ~323 | 村莊 | 與平東相對應得今名。古屬二十九都;解放前屬平鎮第十三保;1950年為第6村;1961年稱下園殿大隊;1983年改村;2018年與奓溪湯、上丁3村合并,…[詳細] |
新北村 | ~324 | 村莊 | 相對舊平北得今名。古屬二十六都;解放前屬嵩山鄉第九保;1950年為第9村;1956年入屯橋鄉;1961年屬平鎮公社,成立西余大隊;1966年曾改稱立新…[詳細] |
濕溪村 | ~328 | 村莊 | 以地處崔岙溪與始豐溪匯合口的平橋濕地得今名。…[詳細] |
五新村 | ~330 | 村莊 | 原有五星大隊,以轄區共5個自然村,取“日新月異”之意得今名。…[詳細] |
百井村 | ~331 | 村莊 | 百畝塘、下井兩村各取一字,有人才輩出、人丁興旺之意。…[詳細] |
新寺后村 | ~332 | 村莊 | 取寺后、聯新兩村村名得今名。寺后村村前原來有一座寺廟,故村名定為寺后村。…[詳細] |
新合村 | ~333 | 村莊 | 2018年前上陳、山頭沈、蓮荷塘3村合并,取新村合并之意。…[詳細] |
峇溪村 | ~338 | 村莊 | 原先三村坐落峇溪兩岸而取名。古屬二十九都;解放前屬中和鄉第八保;解放后為第8村;1956年入新中鄉;1961年成立溪頭王大隊;1984年改村;2001…[詳細] |
西園村 | ~339 | 村莊 | 取原行政村西中、椒園各一字得今名。古屬二十九都;解放前屬協和鄉第八保;解放后屬第8村;1956年入新中鄉;1961年分立王宅基、余家山、前山崗、蟹坑4…[詳細] |
曹一村 | ~340 | 村莊 | 《曹氏宗譜》載:唐咸通十一年進士曹經候于僖宗四年由婺州(今金華)鐵陀遷此,村居下曹村之上,故名。以原村名命名。…[詳細] |
青山村 | ~341 | 村莊 | 以村東南青山岊得今名。古屬祥鸞鄉二十四都;解放前為東林鄉第五保;解放后為第5村;1961年成立前龐大隊;1966年改名前進大隊;1980年復名前龐大隊…[詳細] |
花墅村 | ~343 | 村莊 | 文化大革命前花市鄉的別稱,以原鄉名稱花墅村。…[詳細] |
上石壁村 | ~348 | 村莊 | 取石壁、雙上兩村之名得今名。古屬二十五都;解放前屬花墅鄉第五保;解放后屬第5、12村;1961年分立后洋山、后牌門2大隊;1984年分別改村;1992…[詳細] |
堅巖村 | ~350 | 村莊 | 以前該片的地名叫巨巖,并且該地方有個聚巖寺,取該地塊的大地名。…[詳細] |
七一村 | ~353 | 村莊 | 下轄7個自然村,故名。解放前屬橫西鄉十一保;解放后屬11村;1956年入藤橋鄉;1961年成立金嶺大隊,以村東金街嶺得名;1984年改村;2001年入…[詳細] |
聯興村 | ~354 | 村莊 | 取聯合興旺之意。古屬二十七都;解放前屬嵩山鄉第七保;解放后為第7村;1956年入藤橋鄉;1961年成立山頭邵大隊;1966年曾改名為華豐大隊;1980…[詳細] |
永欣村 | ~357 | 村莊 | 取永遠欣欣向榮之意。古屬二十七都;解放前屬石壁鄉第五保;解放后屬第5村;1956年入藤橋鄉;1961年成立謝村大隊;1984年改村;2001年入平橋鎮…[詳細] |
金壁村 | ~359 | 村莊 | 因地處金竹嶺腳,解放前屬石壁鄉,故名。古屬二十七都;解放前屬石壁鄉第六保;解放后屬第6村;1956年入藤橋鄉;1961年成立蔡村大隊;1984年改村;…[詳細] |
烏嶺村 | ~360 | 村莊 | 村旁有山名為烏巖嶺,故名。古屬祥鸞鄉二十七都;解放前為屯橋鄉第十二保;解放后屬烏嶺鄉第2、10村,2018年與烏巖、東里2村合并,以原鄉名稱烏嶺。20…[詳細] |
紫陽村 | ~361 | 村莊 | 因附近紫凝山得名。解放前屬紫凝鄉第九保;解放后屬第8村;1961年分立石浪腳、田村、山丘3大隊;1984年分別改村;1992年入平橋鎮;2002年石浪…[詳細] |
紫云村 | ~362 | 村莊 | 因附近紫凝山得名。古屬三十四都;解放前屬第七保;解放后屬第6村;1961年由于糧食豐收得名高產大隊;1984年改村;1992年入平橋鎮;2018年與紫…[詳細] |
紫霄村 | ~363 | 村莊 | 紫霄村地處國家3A級景區紫凝山之上,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如紫陽宮、金鑫洞、紫凝煤礦遺址等。2021年,天臺山易筋經成為該縣繼《濟公傳說》、干漆夾苧、《…[詳細] |
周和村 | ~365 | 村莊 | 取周家樓、三和兩村各一字得今名。解放前屬磐安縣萬蒼鄉十一保;解放后屬山宅鄉第4村;1955年屬天臺;1961年屬周家樓大隊;1968年屬新民大隊;19…[詳細] |
蒼聯村 | ~366 | 村莊 | 2018年蒼研與創聯2村合并,各取一字,蒼研村保留“蒼”字,創聯村保留“聯”字,寓意兩村聯合起來共同發展。…[詳細] |
地名由來:
因鎮內有與黃巖路橋、臨海杜橋并稱臺州“三大橋”的平橋而改今名。因橋得名。
基本介紹:
平橋鎮位于天臺縣西部,距縣城10公里,毗鄰104國道及上(上虞)三(三門)高速公路出口,323省道穿鎮而過,是天臺西部經濟、文化、教育、交通中心,是省、市中心城鎮和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是全國最大的產業用布生產基地,2000-2001年先后被命名為省級教育強鎮、省級衛生鎮。現有行政區域17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3.5平方公里;轄10個辦事處、104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約11萬人,其中集鎮人口2.5萬元,農業人口10.45萬人,農村勞動力6.37萬人;耕地面積 5.063萬畝,其中水田面積4.2萬畝;林地面積13.414萬畝。人文景觀及自然旅游資源豐富,境內有陸蠡故居、開巖景點、天
榮譽排行:
2024年9月,2024年度全國千強鎮名單揭曉,平橋鎮位列第797名。
2024年1月,平橋鎮被列入2023年浙江省現代化美麗城鎮示范鎮建設名單。
2023年11月,平橋鎮被認定為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
2023年10月,2023年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名單發布,平橋鎮位列第781位。
2023年7月,平橋鎮被命名為浙江省“紅色根脈”強基(基層黨建)示范鄉鎮(街道)。
2023年1月,平橋鎮被納入2022年浙江省鄉村振興示范鄉鎮創建名單。
2022年10月,2022年淘寶鎮名單發布,平橋鎮上榜。
2022年11月,平橋鎮被確定為浙江省數字生活新服務特色鎮,創建領域為數字商貿。
2021年10月,平橋鎮上榜2021年全國千強鎮名單,排名第851位。
文化旅游:
三義廟位于天臺縣平橋鎮下街村巖頭背,是前人為緬懷三國蜀漢劉、關、張結義而建。始建年代已不可確考,現存建筑為清咸豐七年(1857)重建。建筑為一單體殿堂,平面面闊三間,硬山頂。二000年十二月
歷史沿革:
宋元屬祥鸞鄉。
明清屬祥鸞鄉二十六、第二十九都。
1935年稱平鎮。
1950年改平鎮鄉。
1956年前山、東林2鄉并入。
1958年改平橋人民公社。
1970年花市、前山人民公社并入。
1981年花市、前山人民公社劃出,復稱平鎮人民公社。
1983年改稱平鎮鄉。
1985年改置設平鎮。
1992年寧協、花市、東林、烏嶺、紫凝、前山6鄉并入,更今名。
2002年新中鎮、屯橋鄉并入,形成今之政區范圍。
區劃: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平橋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