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宗正故居位于余姚市陽明街道武勝門路78、82號,由武勝門路82號的清暉佳氣樓和78號倪宅組成。倪宗正,字本端,號小野。弘治十八年考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武選員外郎,后調至廣東南雄任知府。頗有政績,死后贈學士,謚文忠。一生工詩善書,王陽明曾贊其詩文逼近陶淵明和杜甫。倪宗正留下的著作有《謝文正公年譜》、《易說豐實集》、《小野集》、《觀海集》、《太倉集》、《突兀集》等多種。清暉佳氣樓坐北朝南,硬山重檐,通面闊9米,分三間,通進深10.22米,明間為抬梁式梁架結構,用九檁、五柱。該樓用材較小,結構尚完整,部分構件損壞腐朽較多。尚存的“清暉佳氣樓”木匾,傳為王陽明先生所書贈。在樓前的庭院中立有一碑,上鐫:“明萬歷三年,禮部侍郎倪文節故
管家弄史氏民居位于余姚市陽明街道陽明社區管家弄84號,翰林房與黃家墻門間。民居坐北朝南,由前后兩個院落組成。墻門開于南墻正中,石庫門框,檐頭瓦當、滴水錯落有致。前院由正廳及左右單披兩廂組成,正廳硬山頂平屋,東山墻后側置兩馬頭,五開間,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六柱八檁。梁架間瓜柱鷹咀細長,將橫梁包裹住,素面。廳內由長方形石板錯縫并列平鋪。次間格子窗拙古秀樸。兩單披廂屋相對而出,各兩開間。后院由后廳及單披兩廂組成,后廳四開間,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七檁。形制簡于正廳。前后兩天井均為石板地面,前天井正中置甬道。該宅據當地村民講述為翰林房史家的書房,小巧別致,裝飾古樸,年代久遠,是武勝門歷史街區一帶明代民居建筑,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201
武勝門路蔡氏民居位于余姚市陽明社區武勝門路,坐北朝南,原格局依中軸線為臺門、主樓及兩廂樓,F存臺門及主樓,四周圍以高墻。以建筑風格判斷為清末民居建筑。臺門開于南墻正中,置兩扇板門,面板用竹條裝飾。臺門內側設披檐。門龍素面。臺門與主樓之間為天井,石板鋪地,中置甬道。甬道寬度較大。主樓為硬山頂樓房,七開間。明間抬梁,四柱落地,五架梁。次間、梢間及盡間為穿斗抬梁混合式,五柱七檁。明間前設廊。二層樓板伸出檐柱,外沿飾倚欄。明間為堂前,前設六扇花格門,后金柱之間設板門六扇。明間后檐又設石庫臺門。樓上前立面部分保留花格窗,后立面為石窗。老宅格局基本完整,主樓保存較好,體現了余姚清末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有重要的歷史和建筑價值。2014年9月23日
欞星橋位于余姚市陽明街道龍泉山北麓青少年宮東南處,俗稱明星橋,始建于宋元豐元年(1078)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修。原址位于學弄東首學宮處。上個世紀80年代遷于此處。橋東西橫臥于旱地,系單孔石拱橋,全長16米,橋面寬3.7米,矢高2.1米。兩側各置十級石階。橋兩側設欄板、望柱,望柱抹角,末端欄板雕作抱鼓。橋面正中平臺,方形石板雙環相套,雕蓮花。橋拱券為鑲邊橫聯砌置法砌筑。兩堍條石橫聯錯縫壘砌。南北橋欄板正中刻橋額,北側扇形狀,刻“欞星橋”,西鐫“里人募捐重修”,東刻“民國六年丁巳”。南側浮雕橫匾,陰刻“¨水源流”。欞星橋體態輕盈、瑰麗,身線流暢、唯美,是江南水鄉一帶典型的古代石拱橋。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
管家弄邵氏民居位于余姚市陽明街道陽明社區管家弄117號,坐北朝南,正廳及西面側屋圍合成一小庭院,后樓與正廳在一條中軸線上。正廳及西面側屋為清代時期建筑,后樓為邵氏后代在民國時期的后續建筑。正廳面闊五間,硬山頂高平屋,檐下辟廊,屋主九檁,穿斗抬梁式混合結構。屋內地面用石板錯縫平鋪,整體用材較大,建筑風格樸素大方。西側屋面闊三間,內側單披,與正廳相接。東廂房面闊三間,距正廳較近,四柱七檁,穿斗抬梁式混合結構。后樓為民國時期邵氏后代所建,面闊五間,五柱九檁,觀音兜山墻樓房。管家弄邵氏民居為邵氏家族繁衍居住之地,從清光緒年間到民國時期,再到現代,一直有邵氏子孫在此居住,該宅為余姚世居宅院的代表之一。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
大方岳第位于余姚市陽明街道陽明社區武勝門路41-45號,據口碑相傳,該宅系王陽明讀書處,其父王華亦住過。從建筑結構看,該宅為明代建筑。大方岳第坐北朝南,由主樓及兩翼樓組合而成,平面呈倒置“凹”型,主樓三開間,硬山頂。主樓通面闊8.72米,通進深8.09米,明、次間穿斗、抬梁混合是式梁架,五柱八檁,前重檐后單檐。東西翼樓各四間,外露一間,翼樓通面闊9.84米,通進深4.60米,梁架為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三柱五檁。整座建筑用材不大,裝飾古樸。梁的斷面呈圓形,瓜柱呈柁墩,下部呈鷹咀狀,中柱上置十字拱,柱礎為倒置氈帽式。大方岳第年代悠久,又為王陽明讀書處,具重要歷史價值。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武勝門橋位于浙江省余姚市陽明街道勝山社區武勝門118號南側。據文獻記載,武勝橋初建于東晉隆安年間,以紀念官軍對孫恩起義軍的勝利。大約在民國初期,橋圯。民國22年,由橋北的李家村村民集資重建,并在橋南增建武圣廟,橋南建一座雕刻精,規模較大的石牌坊。武勝橋為陡拱單孔石拱橋,南北橫跨姚江支流候青江上。全長23米。橋頂東西欄板外側各鐫“武勝橋”3字,東西橋壁上均鐫刻橋聯。武勝門橋形制優美,頗具氣勢,是余姚古城城北的要塞,具有豐富的人文、建筑價值。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鄔家道地位于余姚市陽明街道陽明社區陽明西路67弄3~10號。坐北朝南。原格局沿中軸線為門廳,正廳及后樓,每進之間有庭院,東西兩側廂房前有磚墻將庭院一分為三,F存正廳、后樓及兩翼樓。正廳為硬山頂平房,五開間,明間抬梁,五柱落地,六架梁。后樓為硬山重檐樓房,五開間,穿斗抬梁混合式,九柱十一檁。正廳與后樓之間又有廂房三間,屋頂飾卷蓬頂。后樓后有后院,東西兩側各有翼樓二間。鄔家道地現存格局較規整,保存尚可,體現了余姚明代晚期建筑的典型特征。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翰林房位于余姚市陽明街道陽明社區管家弄48、49、50、51、53、54、55、66號,坐北朝南,沿中軸線從南向北分別為:門廳,正廳,正樓,后樓。門廳面闊十三間,西三間現已不存,正廳面闊五間,前后均有出檐。正樓面闊五間,前后均有出檐。該宅東西兩側各有廂樓或廂房,從南至北緊密相連。除正廳庭院兩側各有三間平屋外,其余都為廂樓,現損毀嚴重,部分缺失,立面改動較大。整宅用材較大,結構樸素,為余姚市境內不可多得的一處明代建筑。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孫忠烈祠位于余姚市陽明街道龍泉山南麓中天閣南側,為紀念明代官員孫燧而建。孫燧(1460-1519),字德成,號一川,忠烈是其謚號,明代弘治六年(1493)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是一位反對寧王朱宸濠反叛0-,不惜以身殉國的志士。祠堂坐北朝南,頂山頂五開間平屋,前設廊軒。明間采用抬梁式梁架,四柱八檁。次間為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八檁。整座建筑規模不大,但古樸雅致,是為余姚晚清名人祠堂的代表。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呂文安祠位于余姚市陽明街道龍泉山南麓,現存的呂文安祠是于同治初由呂氏后裔籌資建復的。祠為單進五開間高平房,屋面硬山造,小青瓦蓋頂。庭院前有座卷棚頂臺門,占地518.58平方米。呂本,字汝立,號南渠,又號期齋,浙江余姚人。累官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他對故鄉的最大貢獻是疏奏朝廷允準增筑了江南城池,與北城對峙,從而有效地阻止了倭寇的西進,保護了姚江兩岸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孝子祠位于余姚市龍泉社區龍泉山,坐北朝南,為晚清祠堂建筑。古祠單檐硬山高平屋,三開間。明間抬梁式梁架,四柱八檁。次間穿斗抬梁混合式,五柱八檁。明間梁架間瓜柱粗矮。后中柱柱礎下墊覆盆石。明間檐下辟廊,次間檻墻推至檐下。屋面覆小青瓦。西山墻南角嵌一通石碑,“續蘭亭板橋畫石刻”,碑通高1.25米,寬0.48米,表面雕竹。該祠古樸雅致,具有一定的建筑歷史價值。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八角洋樓位于余姚市陽明街道龍泉山東麓。傳為當時余姚雙雁鄉(今燕窩)羅姓大財主建造?箲饡r期,曾為姚日軍占用。洋樓坐西朝東,磚混結構,三開間,平面呈八角形,故稱。洋樓墻體厚實,屋內用實體墻分隔,屋面覆蓋琉璃瓦。洋樓外形簡約,裝飾典雅,棱角線條流暢,突出建筑的幾何形體,頗有日式風格,是市區數量不多的民國洋樓建筑。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六浦橋位于浙江省余姚市陽明街道龍泉社區油車弄17號東側老西門外,F存橋為清光緒年重建。六浦橋東西橫跨姚江支流候青江,“因橋內有六浦,受大江之水”,故名。該橋為單孔陡拱石橋,凈跨5.4米,橋南北設兩對龍頭。橋東有河埠頭。保存較好。該橋為古時姚城西門要道,具有文物重要價值。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史邵宅院位與陽明街道管家弄。建于清代,原為洪氏所有,后由史邵兩戶共同購入,故名。坐北朝南,現存主樓、東西廂房、側屋等,主樓七開間。該宅規模較大,建筑單體保存較好,體現了清中晚期姚城大戶居宅的建筑風格。2010年4月26日,史邵宅院被公布為余姚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霍宅位于陽明街道陽明社區武勝門路東側,建于明代。原建筑規模較大,現僅存中軸線和東軸線上兩組建筑。中軸線有磚雕門樓和后樓,東軸線有大廳和后樓。該宅結構簡練,裝飾素雅,反映了余姚明代民居建筑的典型特色。2010年4月26日,霍宅被公布為余姚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該宅位于余姚市龍泉社區遜埭路,在革命時期曾為陳云避居之所。該建筑正屋坐北朝南,硬山頂,七開間,前后各置天井,東西開石墻門。正屋明間抬梁式梁架,六柱十檁。次、梢、盡間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七柱十檁。明次間成一院落,梢、盡間又為一院落,中間由隔墻隔開,廊下開屏門互通。格子門、窗古樸秀雅。老宅年代久遠,房屋柱礎接為氈帽式,廊下階沿石厚長堅硬。正屋門窗高大曠亮,明代風格顯著,是該地區較為典型的一座明代建筑,又為陳云來姚工作居住場所,具有重要歷史價值。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