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它山堰村 | 隸屬:鄞江鎮 |
區劃代碼:330203105207 | 代碼前6位:330203 |
行政區域:浙江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浙B |
長途區號:0574 | 郵政編碼:315000 |
城鄉分類:鎮鄉結合區 | 分類代碼:122 |
地名由來:
它山堰在村,村以堰,故名。
榮譽排行:
2023年1月,寧波市民政局確認它山堰村為第五批寧波市完善型農村社區。
基本介紹:
它山堰村位于鄞江鎮中心,由三個自然村組成,全村總戶數783戶,總人口1724人,全村有耕地面積1306畝,山林總面積2400畝。有黨員50名,分16個村民小組,共有村民代表56人。
它山堰村以我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它山堰而得名,它山堰作為鄞西地區的水利樞紐,歷千余年而不衰,至今仍發揮著阻咸,蓄淡、排洪、引灌的重要作用。1988年2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對它山堰進行維修和整治,1996年籌建它山堰水利陳列館,并于同年8月召開“它山堰暨浙東水利史國際學習研討會”。如今的它山堰及它山遺德廟其環境面貌煥然一新,顯得莊重古樸。2006年底,鎮政府與天海集團聯
養正堂,又名紹文堂、朱氏宗祠,曾辦過養正小學堂,故名養正堂。位于海曙區鄞江鎮它山堰村養正路,現存建筑前進民國,后殿清代。主體坐南朝北,中軸線上:門樓、前進、東西廂、后殿等組成。南北全長44.
洪水灣古塘遺址位于海曙區鄞江鎮它山堰村它山堰自然村東北部,距它山堰約500米,據《鄞縣通志》記載,舊時曾于此置碶,宋淳祐三年(1243)秋在此筑堤,堤高二丈,闊一丈二尺、長十二丈、耗工372
馬鞍崗古石宕遺址位于海曙鄞江鎮它山堰村馬鞍崗山的半山腰,距國保單位它山堰直線距離約500米,是唐朝人工開采石料所遺留的采石遺址。東口高約2-3米,西口高約5米,洞內深約30余米,東西兩,內相
歷史沿革:
宋時形成聚落,至清末,屬句章鄉。
1946年,屬鄞章鄉。
1949年5月建村,屬鄞樟鄉。
1956年,建鄞東、鄞三2個高級社。
1958年10月,為鄞鋼公社鋼鐵大隊(管理區)鄞東、鄞三2個耕作隊。
1961年6月,為屬鄞江公社,鄞東、鄞三2個大隊。
1983年6月,為鄞江鎮鄞東村、它山堰村。
2004年4月,鄞東、它山堰2個村并為它山堰村。
周邊相關:
它山堰村附近有養正堂、洪水灣古塘遺址、馬鞍崗古石宕遺址、天一閣·月湖景區、天一閣博物院、寧波月湖公園等旅游景點,有寧波湯團、古林藺草、寧波刺繡、苔菜拖黃魚、鄞西草席、彩熘全黃魚等特產,有四明南詞、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壽全齋中藥文化、寧波菜烹飪技藝(東福園寧波菜烹飪技藝)、寧波湯團制作技藝、宋氏婦科等民俗文化。
區劃: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鄞江鎮·它山堰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