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崇龕鎮 | 隸屬:潼南區 |
區劃代碼:500152114 | 代碼前6位:500152 |
行政區域:重慶市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渝 |
長途區號:023 | 郵政編碼:402660 |
轄區面積:約87.6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44萬人 |
人口密度:約279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3個社區、14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崇龕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崇龕井”本為鹽井名,因隋唐時崇龕盛產食鹽形成集鎮而得名。…[詳細] |
明月社區 | ~002 | 鎮中心區 | 明月社區位于崇龕鎮核心位置,該社區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家樂,依托特色農業、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引進培育農業企業、旅游開發公司等,推動鄉村振興…[詳細] |
臨江社區 | ~003 | 村莊 | 因境內有一叫臨江寺的寺廟,得名臨江社區。…[詳細] |
白沙村 | ~201 | 鎮中心區 | 因早年此地有較多沙石,且大多為白色,居民在此居住,形成聚落,得名白沙灣。…[詳細] |
古泥村 | ~202 | 村莊 | 因文革時期,此地被稱為臌泥溝,“臌泥”諧音為“古泥”,居民在此居住,形成聚落,得名古泥溝。…[詳細] |
老店村 | ~203 | 村莊 | 據傳店將落成,遇帶有老鴰的魚翁投宿,得名“老鴰店”。…[詳細] |
長壽村 | ~204 | 村莊 | 建寺廟時,人們希望供奉在寺廟里的菩薩保佑風調雨順、萬事平安、心想事成、健康長壽,得名長壽寺。…[詳細] |
橋溝村 | ~205 | 村莊 | 因此地有一較為有名的石龍橋,得名“龍橋溝”。…[詳細] |
青杠村 | ~207 | 村莊 | 因當地種植有青杠樹,且地形平坦,居民在此居住,形成聚落,得名青杠壩。…[詳細] |
柿花村 | ~208 | 村莊 | 因塆內有成林的柿子樹,得名叫柿花灣。1967年得名柿花大隊,1972年更名為三大隊,1979年更名為柿花大隊,1997年更名為柿花村,2002年將陳家…[詳細] |
石廟村 | ~209 | 村莊 | 石廟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青山村 | ~210 | 村莊 | 因其境內有一青山寺,得名青山村。1951年屬光輝鄉管轄,1961年為第6大隊,1984年更名為青山村,2002年將新橋村合并。…[詳細] |
大屋村 | ~211 | 村莊 | 因境內一大屋基,群眾習俗稱之。1958年以前為青平鄉第9村,1958年更名為青平鄉第9公社,1981年更名為第9大隊,1984年更名為大屋村,1993…[詳細] |
汪壩村 | ~212 | 村莊 | 因早年間此處汪姓居民很多,且地形平坦,居民在此居住,形成聚落,得名汪家壩。…[詳細] |
兩河村 | ~213 | 村莊 | 因位于涼江與百水河交匯處,居民在此居住,形成聚落。故得名“兩河口”。…[詳細] |
張板村 | ~215 | 村莊 | 因其境內有一張板橋,得名張板村。1938年以前為朱家鄉第6村,1958年更名為朱家公社6區隊,1961年更名為第6大隊,1981年更名為張板大隊,19…[詳細] |
龍臺村 | ~216 | 村莊 | 因此地最初有一無名佛寺,經后人改建命名為龍臺寺,居民在此居住,形成聚落,得名龍臺寺。…[詳細] |
地名由來:
“崇龕井”本為鹽井名,因隋唐時崇龕盛產食鹽形成集鎮而得名。
基本介紹:
崇龕鎮位于潼南縣城西北部,距縣城30公里,瓊江河27.35公里穿境而過,東靠雙江、南靠柏梓、西靠四川的安岳縣,北靠四川的遂寧市。鎮政府駐獅泉上路18號。
崇龕鎮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濃厚,建于隋代開皇三年(公元583年),迄今已一千四百多年。期間曾設立隆龕縣,縣址瓦子堡,境內史家壩是古縣城遺址(現大屋村)。名稱來歷,616年,隆龕鎮升建為隆龕縣,712年因避唐玄宗李隆基名諱,改名崇龕縣, 967年,崇龕縣降為崇龕鎮,民國時期名崇龕鎮,又叫漏孔場。1951年建崇龕鄉,1967年改名光輝,1993年全縣拆區建鎮,并光輝、紅星、朱家鄉于一鎮,取名光輝鎮。2000年7月光輝鎮更名為崇龕鎮。是道家創始人之
歷史沿革:
隋開皇三年(583年),始建。
大業十二年(616年),設隆龕縣,境內史家壩是古縣城遺址。
唐先天元年(712年),因避諱,更名崇龕縣。
北宋乾德五年(967年),降為崇龕鎮。
1951年1月,建崇龕鎮人民政府。
1958年9月,改為崇龕耕作區,屬紅旗公社。
1961年3月,以耕作區建立崇龕公社。
1966年后,更名東風公社。
1972年6月,改為崇龕鎮。
1985年11月,崇龕鄉并入崇龕鎮。
1993年6月,全縣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