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璧山區 | 隸屬:重慶市 |
區劃代碼:500120 | 代碼前6位:500120 |
行政區域:重慶市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縣 | 車牌代碼:渝 |
長途區號:023 | 郵政編碼:402760 |
轄區面積:約91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75.6萬人 |
人口密度:約82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6個街道、9個鎮 |
![]() | 人口 | 面積 | 簡介 |
璧城街道 | 18.73萬人 | 43km2 | 璧泉街道:轄原璧城街道華龍社區、文風社區、南關社區、牛角灣社區、雙獅社區、新勝村、虎峰村、觀音村、團堡村、大嵐村、養魚村、鷹嘴村等5個社區、7個村的行…[詳細] |
璧泉街道 | 23.97萬人 | 2010年12月9日,璧山縣璧泉街道正式掛牌成立,轄文風社區、南關社區、牛角灣社區、華龍社區、雙獅社區5個社區,新勝村、虎峰村、觀音村、團堡村、大嵐村…[詳細] | |
青杠街道 | 7.86萬人 | 青杠建鎮于1993年,是中央1995年批準的全國綜合改革試點鎮,2003年行政區劃調整成立青杠街道,經過2010年12月建制調整后的青杠街道地處重慶市…[詳細] | |
來鳳街道 | 2.7萬人 | 44.48km2 | 來鳳街道:轄原青杠街道東街社區、西街社區、花園社區、孫河村、登鳳村、普新村、安樂村、來鳳村、魁塘村、三星村、鹿合村、四平村、新七村等3個社區、10個村…[詳細] |
丁家街道 | 5.17萬人 | 85.12km2 | 丁家街道:轄原丁家鎮的行政區域,共3個社區、16個村,幅員面積85.12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銅鑼社區振興西路26號(原鎮0駐地)。 …[詳細] |
大路街道 | 3.79萬人 | 115.5km2 | 大路街道:轄原大路鎮的行政區域,共3個社區、14個村,幅員面積115.5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紅石社區天前街13號(原鎮0駐地)。…[詳細] |
八塘鎮 | 1.78萬人 | 65.26km2 | 璧山縣八塘鎮位于璧山縣北大門,幅員面積65.26平方公里,距離縣城37公里,北接合川市,東連北碚區,西鄰銅梁縣。轄10個村,1個社區,總人口3407…[詳細] |
七塘鎮 | 1.44萬人 | 57km2 | 全鎮面積57平方公里,距縣城24公里,位于璧山縣北部,距重慶主城區高速路42公里,璧北河貫穿七塘匯入嘉陵江。目前光纖寬帶網已在全鎮開通,村社公路四通八…[詳細] |
河邊鎮 | 1.35萬人 | 52.5km2 | 河邊鎮位于璧山縣西郊,距縣城8公里,距重慶48公里,與銅梁縣西泉鎮接壤,國道319線穿境而過。幅員面積52.5平方公里,全鎮轄6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詳細] |
福祿鎮 | 8137人 | 40.6km2 | 福祿鎮位于璧山縣城西面。東臨璧城街道,南連大興鎮,西連銅梁縣華興鎮,北與河邊鎮、銅梁縣西泉鎮接壤。距縣城11公里。全鎮幅員面積40.6平方公里,最高海…[詳細] |
大興鎮 | 2.57萬人 | 100.14km2 | 大興鎮位于縣境中西部,全鎮幅員面積100.14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99個村民小組,2個社區居委會,2004年末總人口54492人,場鎮人口400…[詳細] |
正興鎮 | 1.81萬人 | 75.02km2 | 金堂水庫、梅河歡暢、白露翻飛"",這是渝西美麗的正興鎮。正興鎮位于璧山縣西南部,西與永川市相連,距成渝高速公路丁家口6公里,距縣城27公里,距重慶市市…[詳細] |
廣普鎮 | 1.47萬人 | 47.15km2 | 位于璧南地區的廣普鎮,設場鎮已逾150年。黃顛橋漢代石棺出土,證明我們祖先在東漢時期已在本鎮生息發展。謝唯進在西班牙抗擊法西斯的英雄事跡,更使該鎮名揚…[詳細] |
三合鎮 | 8677人 | 地理位置:
三合鎮位于璧山縣最南端,距縣城38公里,南接江津,西連永川,幅員面積
35.98平方公里,西為低山,東為深丘,梅江…[詳細] | |
健龍鎮 | 1.26萬人 | 27.7km2 | 璧山縣轄鄉。1954年為健龍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36公里。面積27.7平方公里,人口1.5萬。丁家、廣普、江津…[詳細] |
地名由來:
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因地處重璧山,故名。還有一種說法是此地山出白石,明潤如玉,故名。
基本介紹:
璧山,自唐至德二年建縣至今,幾度興廢,跨越了1200多年時間長河,稱得上歷史悠久;璧山,鐘靈毓秀,人文薈萃,古代出過“抗疏賢臣”、“史志良才”,近代又有紅巖英烈,抗美英雄,真可謂是人杰地靈;璧山,“環境皆山,兩江夾送”,山川形勝,地勢險要,扼渝州之咽喉,為重慶之屏障,有金劍山之雄,青龍湖之秀,涼亭關之險,璧溫泉之幽,被郭沫若先生盛贊為“黛山秀湖”;璧山,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有黃花之芬芳,巴緞之斑斕,來鳳魚之鮮美,璧山玉之剛潤,不愧稱“巴渝名區”。
勤勞聰慧的璧山兒女,懷著對家鄉的無比熱愛之情,投入到璧山經濟社會建設的大潮,繪就了一幅璧山繼往開來的壯美畫卷。正是:玉映重壁山映山,雙河連江源為源
榮譽排行:
2025年4月,被命名為全國雙擁模范城(縣)。
2023年7月,第四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名單公布,璧山區入選。
2023年5月,璧山區入選全國第二批建設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名單。2023年5月,40座城市入選全國第二批建設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名單。
2023年1月,璧山區被認定為全國首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
2022年8月,國家知識產權局確定璧山區為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試點城市。
2022年1月,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璧山區為2021年度國家衛生城市(區)。
2021年12月,璧山區授牌命名為平安中國建設示范縣。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璧山區人口數量為75.6萬人,位列重慶市各縣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17位,位列全國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名第527位。
歷史沿革:
縣治由來已久,秦漢時曾于當地設縣治事,期間立廢不斷。
唐至德二年(757年)復置壁山縣,乾寧二年(759年)分縣南二鄉始建永川縣,大歷六年(771年)因戰亂撤,永川縣撤廢,地還歸壁山,大歷十一年(776年),復分二鄉地置永川縣。
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渝州改名恭州,壁山隸屬之,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升恭州為重慶府,壁山屬之。
元初廢宋朝路制改用行省制,重慶先設總管府,至元二十一年(1284
區劃:重慶市·璧山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