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通賢鎮 | 隸屬:上杭縣 |
區劃代碼:350823114 | 代碼前6位:350823 |
行政區域:福建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閩F |
長途區號:0597 | 郵政編碼:364000 |
轄區面積:約69.71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47萬人 |
人口密度:約211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3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上村村 | ~201 | 鎮鄉結合區 | 上村村全村368戶、1590人,12個自然村,是該鄉較大行政村之一。山林面積4954畝,全部落實了林權責任制;耕地面積608畝,其中旱地200畝;小(…[詳細] |
通賢村 | ~202 | 鎮中心區 | 通賢村是通賢鄉集鎮所在地,國道205線由該村經過。村共有9個村民小組(其中3個村民小組為革命基點村),413戶,1784人,全勞力936人,有0黨員6…[詳細] |
培才村 | ~203 | 村莊 | 培才村位于通賢鄉政府(市場)的西北向,分別與周源村、文坑村、障云村、上村村相鄰。靠近205國道,通賢市場至障云村的鄉道穿村而過,交通條件較好。全村有5…[詳細] |
周源村 | ~204 | 鎮中心區 | 周源村,地處通賢鄉集鎮周邊,與通賢村、培才村相鄰,全村轄7個村民小組,267戶,1145人;總面積1678畝,耕地面積554畝,林地960畝,人均耕地…[詳細] |
曹邱村 | ~205 | 鎮中心區 | 曹邱村位于通賢鄉集鎮位置,國道205線從我村中經過,交通便利,現有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為363戶1680人,其中黨員46名。現有山林面積2340畝,村…[詳細] |
東里村 | ~206 | 村莊 | 東里村位于通賢鄉東部,距鄉政府所在地1公里,205國道穿村而過。全村有14個村民小組,共558戶2560人,村黨支部有黨員55名,村兩委干部共8人。全…[詳細] |
大東村 | ~207 | 村莊 | 大東村是通賢鄉的邊界所在地,與南陽鎮毗鄰,位于通賢鄉的東北南,全村分為嶺下,東上、大丁、勾棗、富形、土杉、馬見七個自然村13個村小組,總計447戶19…[詳細] |
嶺頭村 | ~208 | 村莊 | 嶺頭村民風純樸、村容整潔。村里有9個村民小組,基本上一個姓一個小組,姓吳比較多,有三個組,其中:大田、卓坑、鄒屋是革命基點村,全村有在冊革命烈士60人…[詳細] |
文坑村 | ~209 | 村莊 | 很久以前,王姓人在村中居住,取名“王坑”;后來,張姓祖先在此定居后,改為“衍村”;民國時期,張竹軒把村名定為“文坑”。…[詳細] |
秀坑村 | ~210 | 村莊 | 秀坑村位于通賢鄉東北部,原屬青年中央蘇區模范鄉才溪鄉的一個行政村,紅軍曾在此設立省軍區紅軍區院和兵工廠。土地革命時期全村有50余人參加紅軍,有失散紅軍…[詳細] |
礤頭村 | ~211 | 村莊 | 通賢鄉礤頭村是本縣本鄉的西北邊山區村,海拔位置高,村內崇山峻嶺,植被豐茂,森林覆蓋率達80%,但少有開闊平地,村民依山而居。全村有10個村民小組,28…[詳細] |
障云村 | ~212 | 村莊 | 障云村位于通賢鄉鎮區西北方向,距鎮區約8公里,是通賢鄉著名革命基點村,也是轄區有名的生態村,全村現有耕地631畝,林地11000多畝,森林覆蓋率超過8…[詳細] |
漢溪村 | ~213 | 村莊 | 漢溪村位于通賢鄉的西北角,是通賢鄉最偏僻、又是最小的一個村子,有闕、曹、黃三姓,四個村民組。民房沿著小溪依山而建,聚集而居,分別叫闕屋、曹屋和黃屋。全…[詳細] |
地名由來:
據黃氏族譜載舊稱通田,明朝時改稱通泉,清時改稱通賢,與才溪共稱太平里,通賢為上太平,故名。
基本介紹:
通賢鄉位于上杭縣西北部,東南與南陽鎮相鄰。西南與才溪鎮接壤,西北與官莊鄉交界,北邊與長汀縣毗鄰。最高的山峰錫基崠海撥1146米,通賢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0℃左右。
全鄉方圓72.6平方公里,有13個村民委員會,127個村民小組,4586戶,20337人,擁有耕地面積10718畝,林地面積78982畝,人均耕地0.53畝,人均林地4.0畝,水流域面積17平方公里,有豐富的資源,已探明有稀土、錫、銅等礦藏。于1958年5月建鄉,同年9月調整區鄉體制,合并到才溪鄉,1961年6月調整建立通賢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通賢鄉。
榮譽排行:
2021年2月,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級文明村鎮社區名單出爐,通賢鎮上榜。
2020年12月,福建省愛衛辦命名通賢鎮為福建省衛生鄉鎮。
2014年9月,環境保護部授予通賢鎮2012年—2013年度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
歷史沿革:
昔稱通田,明朝改成通泉,清朝改為今名。
宋元時屬太平鄉;明清時屬太平里;1929年土地革命時期由今通賢、周源、丘屋合建通賢鄉蘇;1931年為杭武第七區;1933年9月,才溪、通賢分二個區,通賢管轄7個鄉;1934年10月民國保甲制時與才溪共建太平鄉;1949年解放后為才溪區通賢鄉;1955年屬才溪區公所;公社化時為才溪人民公社,通賢為管理區;1958年5月稱通賢鄉人委,同年9月屬才溪鄉政府,同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