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劉家寨子鎮 | 隸屬:會寧縣 |
區劃代碼:620422109 | 代碼前6位:620422 |
行政區域:甘肅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甘D |
長途區號:0943 | 郵政編碼:730900 |
轄區面積:約297.3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8601人 |
人口密度:約29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1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匯鑫源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匯鑫源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劉家寨子村 | ~200 | 鎮中心區 | 據口述,因本地很早以前居住著劉姓人家在此居住,后來逐漸演變雅化為劉家寨子,簡稱劉寨村。…[詳細] |
李家寨子村 | ~201 | 村莊 | 據口述,因當地有最大的山寨“李寨”,故命名為李家寨子。后來逐漸退化,簡稱為李寨村。…[詳細] |
二塬村 | ~202 | 村莊 | 據梁庭瑞說,當地有兄弟三人居住,大塬社老大居住,二塬社老二居住,三塬社老三居住,二塬社位于中間,故名。…[詳細] |
寨柯村 | ~203 | 村莊 | 據口述,當地起初惠家人來到這里居住,故命名惠家寨柯,后來逐漸簡稱為寨柯村。…[詳細] |
甜水井村 | ~204 | 村莊 | 據口述,因當地有一口甜水井,供人畜飲水,后來逐漸雅化,稱作甜水井村。…[詳細] |
后溝村 | ~205 | 村莊 | 據李文學說,在村落旁邊有一條溝,就成后溝。…[詳細] |
斜溝村 | ~206 | 村莊 | 據口述,因處于兩溝之間,且地理位置較偏斜,取名為斜溝。…[詳細] |
袁家塘村 | ~207 | 村莊 | 袁家塘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后灣村 | ~208 | 村莊 | 據口述,因后灣當時是陳莊村的社,后因政策把后灣社附近的幾個社劃在一起,成為后灣村。因村委會坐落于后灣村,故名。…[詳細] |
李塬村 | ~209 | 村莊 | 李塬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張家灣村 | ~210 | 村莊 | 據張紹良說,很早以前此地居住著姓張的地主人家,人們就稱這里為張家灣。…[詳細] |
陳家莊子村 | ~211 | 村莊 | 據楊占褔口述,因當地人口眾多,生產領頭大戶姓陳,故命名為陳家莊子后來逐漸演化簡稱為陳莊村。…[詳細] |
地名由來:
劉家寨子鎮因鎮人民政府駐劉家寨子自然村而得名。
基本介紹:
劉寨鄉位于會寧縣東北部,東靠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南與新塬鄉毗鄰,西和草灘鄉接壤,北連平川區。東西長25公里,南北寬20公里;總面積約297.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6.6人。鄉駐地距縣城123公里。現轄1 2個行政村,83個村民小組,4234戶,20022人。
劉寨鄉屬隴西黃土高原最北端,干旱山塬區,地形較為復雜,梁峁交錯,溝壑縱橫。海拔1834——2352米,相對高差500600米。植被覆蓋差,水土流失嚴重。由于雨量稀少,形成本鄉氣候干燥。境內僅有亂馬川河流經南部邊緣地帶,干旱仍然是本鄉的主要自然災害。全鄉土地資源豐富,耕地面積8.3萬畝,土壤類型為灰鈣土,適宜種植小麥
榮譽排行:
2023年2月,甘肅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劉家寨子鎮為2022年度甘肅省衛生鄉鎮(街道)。
文化旅游:
亂馬川烽火臺遺址位于會寧縣劉家寨子鎮袁家埫村亂馬川社東南部山梁頂。亂馬川烽火臺遺址為第五批會寧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烽火臺中心為基點,四周向外延伸20米。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范圍外四
亂馬川城址位于會寧縣劉家寨子鎮袁家埫村亂馬川社墩墩梁以東亂馬川河畔。亂馬川城址為第四批會寧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城墻外側底邊為基準,四周向外延伸20米。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范圍外四周
馬鞍子梁墓群位于會寧縣劉家寨子鎮后溝村南川社西部馬鞍子梁坡地里。馬鞍子梁墓群為第五批會寧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元淌村劉塬社,南至南川社,西至小堡社,北至馬溝社。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
歷史沿革:
1949年前,屬長富鄉。
1952年,設劉寨區公所(第11區)。
1953年,改屬十區。
1955年,改稱劉寨區。
1958年,成立劉寨公社。
1981年,地名普查中,改稱劉家寨子公社。
1983年,撤公社設劉家寨子鄉。
2015年,劉家寨子鄉撤鄉建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