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港底社區 | 隸屬:關埠鎮 |
區劃代碼:440513104004 | 代碼前6位:440513 |
行政區域:廣東省 | 地理分區:華南地區 |
行政級別:社區 | 車牌代碼:粵D |
長途區號:0754 | 郵政編碼:515000 |
城鄉分類:鎮鄉結合區 | 分類代碼:122 |
地名由來:
因地處通濟港內,故名。
基本介紹:
港底社區概況
港底社區創于宋朝末年,古因有一條內港自西面流入,繞過港尾,再經綿遠、福倉出口,港底位居港內深處,故名為“港底”。
昔年的港底因地勢低洼,咸水泛濫,田園受浸嚴重,有“十年三災”的情況,但因有西來淡水溪可排除咸害,又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山泉資源從大坑口流出,可供農田灌溉,土地從叟變肥,加上南面山地廣闊可以開墾,是以人民生活勉強可以安居。
如今港底社區共有一千多戶家庭,常住人口五千多人,耕地面積1017畝,山地面積2191畝,是關埠鎮四大居民區之一,依山傍水,山青水秀。
改革開放以來,港底村人民在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已從單純務農轉化為多種形式的經營,現在從事
歷史沿革:
南宋祥興年間(1278-1279),其祖先曹氏從福建遷此建村,1949年劃分至關埠轄區內,經歷成立互助社、初級社、高級社等階段后,1958年稱“港底農業生產大隊”;1984年稱“港底鄉”;1986年稱“港底村委會”;1988年稱“港底管理區”;1999年稱“港底居委會”,沿用至今。
周邊相關:
港底社區附近有汕頭蓮花峰風景區、大峰風景區、潮陽靈山寺、潮陽蓮花峰摩崖石刻、姚氏大宗祠(潮陽青年抗日救亡同志會舊址)、海門蓮峰書院等旅游景點,有西臚烏酥楊梅、金玉三捻橄欖、潮陽姜薯、鴛鴦膏蟹、酥皮蟹盒、鱟馃等特產,有潮陽英歌、潮陽剪紙、潮陽笛套音樂、貴嶼雙忠信俗、潮陽英歌舞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