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巷內村 | 隸屬:關埠鎮 |
區劃代碼:440513104223 | 代碼前6位:440513 |
行政區域:廣東省 | 地理分區:華南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粵D |
長途區號:0754 | 郵政編碼:515000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因祖先原籍潮安縣金石鎮古樓鄉樓鄉巷底廳,故取舊址而得名。
榮譽排行:
2019年9月,巷內村上榜2018年廣東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單位名單。
基本介紹:
巷內村簡概
巷內村位于榕江中下游的南岸,以一江之隔與揭屬為界。北至京北渡口,南鄰莊厝、巷口,故稱“京北鄉”,地處平原,明朝弘治五年,圍海造田建堤圍,匯榕江南北河于雙溪嘴,歷史上成為海防的軍事要隘,清順治年間在江兩岸建筑南北兩座炮臺,以抵御外侵,由此鄉名又改稱“南砲臺”鄉,村落隨歷史的沿革,人口增多,以一個老寨擴建到周圍縱橫四華里的五大圍的住宅,組成了現住人口擁用四千三百多人的巷內村。追溯源流,巷內村創鄉始于明朝永樂初期,距現在有六百年的鄉史。林氏一族的繁衍遷徙,祖鄉潮安古樓村,六世祖創巷內,巷內四世支系創新紅、(嫡系創南田),九世支系創潮安洋東及分居莊厝等。
巷
歷史沿革:
明洪武年間(1368-1398)起名為“巷內村”;1949年劃分至關埠轄區內,經歷成立互助社、初級社、高級社等階段后,1958年稱“巷內農業生產大隊”;1984年稱“巷內鄉”;1986年稱“巷內村委會”;1988年稱“巷內管理區”;1999年稱“巷內村委會”,并沿用至今。
周邊相關:
巷內村附近有汕頭蓮花峰風景區、大峰風景區、潮陽靈山寺、潮陽蓮花峰摩崖石刻、姚氏大宗祠(潮陽青年抗日救亡同志會舊址)、海門蓮峰書院等旅游景點,有西臚烏酥楊梅、金玉三捻橄欖、潮陽姜薯、鴛鴦膏蟹、酥皮蟹盒、鱟馃等特產,有潮陽英歌、潮陽剪紙、潮陽笛套音樂、貴嶼雙忠信俗、潮陽英歌舞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