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長潭鎮 | 隸屬:蕉嶺縣 |
區劃代碼:441427102 | 代碼前6位:441427 |
行政區域:廣東省 | 地理分區:華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粵M |
長途區號:0753 | 郵政編碼:514000 |
轄區面積:約91.59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1.58萬人 |
人口密度:17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11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長潭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因石窟河流經此地峽谷,形成一條長達2公里的深潭,故名長潭![詳細] |
新泉村 | ~200 | 鎮中心區 | 梅州市蕉嶺縣 新泉村位于石窟河以西。我村轄10個村民小組,在冊戶數522戶,人口1849人;全村總面積3.8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30畝。我村年平均…[詳細] |
白馬村 | ~201 | 村莊 | 梅州市蕉嶺縣 白馬村位于石窟河以西。我村轄22個村民小組,在冊戶數603戶,人口2269人;全村總面積3.2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10畝。我村年平均…[詳細] |
高陂村 | ~202 | 村莊 | 梅州市蕉嶺縣 高陂村位于石窟河以西。我村轄7個村民小組,在冊戶數253戶,人口990人;全村總面積1.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53畝。我村年平均氣溫為…[詳細] |
麻坑村 | ~203 | 村莊 | 梅州市蕉嶺縣麻坑村位于石窟河以西。我村轄9個村民小組,在冊戶數204戶,人口675人;全村總面積4.1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49畝。我村年平均氣溫為2…[詳細] |
長潭村 | ~204 | 村莊 | 梅州市蕉嶺縣 長潭村位于石窟河以西。我村轄9個村民小組,在冊戶數270戶,人口1089人;全村總面積0.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0畝。我村年平均氣溫…[詳細] |
長東村 | ~205 | 村莊 | 梅州市蕉嶺縣 長東村位于石窟河以西。我村轄9個村民小組,在冊戶數139戶,人口540人;全村總面積0.0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6畝。我村年平均氣溫為…[詳細] |
百美村 | ~206 | 村莊 | 梅州市蕉嶺縣 百美村位于石窟河以西。我村轄11個村民小組,在冊戶數214戶,人口770人;全村總面積11.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94畝。我村年平均氣溫…[詳細] |
塹垣村 | ~207 | 鎮中心區 | 梅州市蕉嶺縣 塹垣村位于石窟河以西。我村轄31個村民小組,在冊戶數849戶,人口2948人;全村總面積5.0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35畝。我村年平均…[詳細] |
滸竹村 | ~208 | 村莊 | 梅州市蕉嶺縣 滸竹村位于石窟河以西。我村轄14個村民小組,在冊戶數517戶,人口1743人;全村總面積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83畝。我村年平均氣…[詳細] |
上村村 | ~209 | 村莊 | 梅州市蕉嶺縣 上村村位于石窟河以西。我村轄20個村民小組,在冊戶數526戶,人口1665人;全村總面積1.4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92畝。我村年平均…[詳細] |
神崗村 | ~210 | 村莊 | 梅州市蕉嶺縣 神崗村位于石窟河以西。我村轄25個村民小組,在冊戶數709戶,人口2680人;全村總面積2.4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94畝。我村年平均…[詳細] |
地名由來:
因轄區內有一個潭,石窟河由北向南穿流于峽谷之中,形成2公里長的湖面,稱之為長潭。
榮譽排行:
2022年1月,長潭鎮被命名為2021年度廣東省衛生城鎮。
2021年6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長潭鎮人口數量為1.58萬人,位列蕉嶺縣各街道鄉鎮人口數量排行榜第5位。
基本介紹:
一、 基本情況 長潭鎮下轄新泉、白馬、高陂、麻坑、長潭、長東、百美、塹垣、滸竹、上村、神崗 11 個行政村和 1 個居委會, 157 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 4846 戶 17420 人,其中農業人口 16765 人,非農業人口 655 人。全鎮耕地面積 12105 畝,山林面積 86281 畝。境內西線公路貫穿南北,憲梓大橋、中華大橋、逢甲大橋、榕仔渡橋連結東西,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絡。長潭鎮地處旅游區、省級自然保護區,境內現有臺灣度假村、閩粵贛釋迦文化中心、一線天、高臺庵、澳洲山莊、庫區林場等多個景點。 二、投資環境 基礎設施建設完善 , 交通四通八達 ,11 個行政村通電、通郵、通電
文化旅游:
長潭旅游勝地,在蕉城北面長潭鎮白馬村西北部,是“南粵百景”之一的旅游勝地長潭勝地,山堤環堵,綠水茫茫,八景名勝,三省名揚,山如巫峽,水似瀟湘,景似漓江,移步換景,別饒風光。這里奇峰突兀,峭壁
永富祖祠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長潭鎮新泉村淋泉壩。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1984年、1988年兩次進行重修。坐南向北。由泮池、禾坪、堂屋、花胎、圍龍、橫屋等組成,為兩堂六橫三圍龍布局,
倉海學校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長潭鎮白馬村。建于清代,原為“清華書院”。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本縣原國民黨中將軍長涂思忠為紀念丘逢甲(倉海)辦學精神,創辦農林技術學校于此,更名為“倉
歷史沿革:
明崇禎六年(1633年)建制,稱白馬鄉。
民國十年(1921年),屬縣第一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歸屬縣第二區。
1952年,設白馬鄉、麻坑鄉、長潭鄉。
1956年,撤區并鄉,成立白馬鄉。
1957年,并入興福鄉。
1958~1960年冬,屬蕉城人民公社。
1961年,從蕉城人民公社分出成立長潭人民公社。
1963年,并入蕉城人民公社。
1966年春,重新分出長潭人民公社。
1983年,撤社設區。
1987年,撤
林杰元(1898—1994),家名存釗,長潭鎮峽里村下峽倉樓下人。幼年在城北小學畢業,升讀梅縣黃塘醫士學校,因家貧中途輟學,回鄉設私塾教書。1922年主辦白馬鄉峽里(下峽)第五保國民學校。1923年,
林乃干(1907—1992),長潭鎮白馬村人。1929年畢業于上海藝術大學,后赴日本留學,1935年畢業于日本東京藝術大學,被選為研究生,從事藝術研究工作。他在研究院畢業后,謝絕日本師友的挽留,放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