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匡城鎮 | 隸屬:睢縣 |
區劃代碼:411422108 | 代碼前6位:411422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豫N |
長途區號:0370 | 郵政編碼:476000 |
轄區面積:約30.33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89萬人 |
人口密度:約128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39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匡城村 | ~201 | 鄉中心區 | 春秋時期名承匡。秦置縣,惡其卑濕,徙縣襄陵,是為襄邑(今睢縣)。年久城墻圮毀,清咸豐三年筑寨,稱匡城寨,簡稱今名。…[詳細] |
劉莊村 | ~202 | 村莊 | 清順治九年(1652)進士,江南堤學劉士龍曾居此,建宅八處稱劉八宅,簡稱劉莊。后分為大小劉莊。…[詳細] |
紙坊村 | ~203 | 村莊 | 明崇禎十五年(1642),李自成破州城,夜奔于此,聞雞鳴,指向該房,命從人,勿讓雞鳴,村遂名指房,后以諧音寫成“紙房”,后“房”訛作“坊”。…[詳細] |
解廟村 | ~204 | 村莊 | 村多解姓,村內舊有天地廟一座,以氏與廟命村稱解廟。…[詳細] |
孟莊村 | ~205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孟洪由長崗析居于此,以姓名村。…[詳細] |
南張村 | ~206 | 村莊 | 據《張氏族譜》載,明初,張氏由山西洪洞遷睢州北十八里張大莊,明嘉靖年間,張紹春由張大莊析居于此,建祠堂,村稱張家堂。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睢州知州…[詳細] |
后許村 | ~207 | 村莊 | 清康熙年間,許林安攜子貞由許天寺投親至此落戶。子孫逐漸興盛,更為許莊,以地處前許北稱今名。…[詳細] |
英王村 | ~208 | 村莊 | 《王氏族譜》載:明洪武年間,王姓從山西洪洞英王村遷此,仍以英王名村。…[詳細] |
陳莊村 | ~209 | 村莊 | 明萬歷年間,陳君思由陳胡同遷此,以姓氏名村。今無陳氏,仍名。…[詳細] |
蔡莊村 | ~210 | 村莊 | 據《蔡氏族譜》載:元季避兵徙睢州南孫聚寨,其后裔清代由孫聚寨遷此,以氏名村稱今名。…[詳細] |
薛楊村 | ~211 | 村莊 | 明末,薛百山避兵由杞縣西薛樓遷此,名村薛莊(今村東部)。明末楊德新由平崗析居于此,名村楊莊(今村西部)。清末,二村并合稱今名。…[詳細] |
鄧莊村 | ~212 | 村莊 | 據《鄧氏家譜》載:明初,鄧忠誠由江西瑞州遷此,建關帝廟,以氏與廟名村鄧關廟。清末,廟圮更為今名。…[詳細] |
莊砦村 | ~213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莊氏奉詔由山西洪洞遷此筑寨故名,今無莊姓仍名。…[詳細] |
韓金洼村 | ~214 | 村莊 | 《韓氏族譜》載:韓氏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遷此,地洼土質優稱今名。…[詳細] |
蘇嶺村 | ~215 | 村莊 | 據《蘇氏族譜》記載:蘇氏祖先建村于承匡城北土嶺上,故名。…[詳細] |
袁吳村 | ~216 | 村莊 | 清雍正年間,州庠生袁兆豐由蓼堤東袁莊分居遷此,以姓名村。…[詳細] |
馬泗河村 | ~217 | 村莊 | 明永樂二年(1404),馬氏由睢州城西三十里西陵社金城寨析居于此,四周有四條小河,以氏與河命村稱馬四河。后演變為馬泗河。…[詳細] |
北張村 | ~218 | 村莊 | 明嘉靖四年(1525),監生睢州訓導尹廷器致仕居此,筑土樓,村名尹土樓。明末,張可書避難由城西門里隱居于此。清末更尹土樓為張莊。…[詳細] |
范洼村 | ~219 | 村莊 | 明初范姓居此,因地勢名范家洼。清咸豐三年(1853)筑寨,成集,亦稱范洼寨或范洼集。簡稱今名。…[詳細] |
李老村 | ~220 | 村莊 | 據《李氏族譜》載:明初,李氏始祖由山西洪洞大桑樹村遷此,后其裔多外遷,皆稱為李氏老家,簡稱今名。…[詳細] |
方樓村 | ~221 | 村莊 | 方氏原籍山西太原,明初,遷睢州西南三十一里二郎廟。清初,方湖由二郎廟遷曹莊、史莊二村間,筑樓,稱方家樓。三村并,仍名。清末簡稱今名。…[詳細] |
吳莊村 | ~222 | 村莊 | 清康熙年間,吳尚從大麓崗(今屬民權縣)遷此,以人名村稱吳尚莊,簡稱今名。…[詳細] |
尚莊村 | ~223 | 村莊 | 明初,尚克恭由太康高朗村乞討至此定居,村以氏名。…[詳細] |
前龐村 | ~224 | 村莊 | 明初,龐玨由山西洪洞遷居太康龐樓。玨生超。超三子:韜、波、擴。三子擴遷此,與劉、李二氏合筑1廟,稱龐劉李廟。訛書龐琉璃廟。清末,以氏名村稱龐莊,地處后…[詳細] |
洪莊村 | ~225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洪耀華由山西洪洞遷此,以氏名村為洪家莊,簡稱今名。…[詳細] |
河坡徐村 | ~226 | 村莊 | 明宣德年間,徐氏一支由大樓徐遷此,建村河坡上,名村河坡徐。成化癸卯(1483)科舉人安鈍由伯黨南里許安莊遷此,徐氏不存,仍名。…[詳細] |
許天寺村 | ~227 | 村莊 | 明天順年間,許天賜喜善樂施,扶弱濟貧,德高望重,村以人名稱許天賜,訛書今名。…[詳細] |
毛崗寺村 | ~228 | 村莊 | 據此地出土陶罐、繩紋磚表明:古時為崗,崗上有漢墓群,明代崗側建寺,毛氏遷入成村,稱今名。今毛氏不存,仍名。…[詳細] |
楚佰崗村 | ~229 | 村莊 | 明初,楚氏由山西洪洞遷此建村,經商致富,白銀百缸,里人皆呼村楚百缸,訛書今名。…[詳細] |
王老村 | ~230 | 村莊 | 明正德年間,王朗由王行分居于此,以氏名村稱王莊。朗裔外遷,皆以此為老家,更稱王老家,簡稱今名。…[詳細] |
姚砦村 | ~231 | 村莊 | 明代姚氏成村筑寨,名村姚寨。1949年屬一區。1955年屬河集鄉。1958年為河集人民公社姚寨生產大隊。1961年為長崗區姚寨生產大隊。1965年為河…[詳細] |
武唐村 | ~232 | 村莊 | 明永樂時,唐賢攜子唐相由城西南十九里三教堂遷此,以氏名村稱唐莊。清初,武氏由杞縣武家寨遷此,以二姓名村稱今名。…[詳細] |
吳樓村 | ~233 | 村莊 | 明正統十年(1445)黃河決,吳宿避水患由白廟(今屬民權縣)遷此,筑樓,稱今名。…[詳細] |
君王城村 | ~234 | 村莊 | 傳說東漢光武帝劉秀曾駐兵于此,故稱君王城。…[詳細] |
劉莊寨村 | ~235 | 村莊 | 明初,劉宗漢、宗安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遷睢州失散,兄居此。弟尋找兄于城南,稱兄住村為南劉找。兄尋找弟于城北,稱弟住村為北劉找(在蓼堤鎮)。兄筑廟堂,更為…[詳細] |
漫雪村 | ~236 | 村莊 | 明代,孫氏由安徽渦陽乞討至此,適大雪彌漫,落戶成村,故名漫雪。…[詳細] |
王池村 | ~237 | 村莊 | 明代,王養池由山西洪洞遷此,以人名村,簡稱今名。…[詳細] |
洼張村 | ~238 | 村莊 | 明崇禎年間,張三妻攜子避兵由匡城遷此,以地洼稱洼張。…[詳細] |
石關廟村 | ~239 | 村莊 | 明洪武二年(1369),石吳氏攜子天爵、天祿、天民由山西洪洞遷此,以氏名村稱石莊。清康熙時,村內建關帝廟,更為今名。…[詳細] |
地名由來:
匡城,古名承匡,春秋宋地,秦置縣,惡其卑濕,徙縣于襄陵,改縣名為襄邑。清咸豐三年筑寨,稱匡城寨,簡稱今名。
基本介紹:
匡城鄉位于豫東平原中部,睢縣境西南部,西與杞縣付集鄉搭界,西北與西陵鎮毗鄰,東北與尚屯鄉接壤,東南與范洼鄉相連,西南與長崗鎮互邦,全鄉總面積30.33平方公里,約占全縣總面積的3.6%,轄18個行政村,38個自然村,到2000年底,全鄉共6142戶,25059人。
匡城鄉政府所在地匡城集距縣城12.5公里,匡城鄉已基本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為匡城鄉經濟振興奠定了基礎。
匡城自建鄉以來,全鄉人民在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遵循改革開放的政策路線,在農業、林業、畜牧業等方面取得了迅猛發展,特別是95年以來,通過實施富民工程,全鄉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至2000年
榮譽排行:
2023年1月,2022年商丘市健康鄉鎮名單出爐,匡城鎮入選。
2022年3月,匡城鎮被命名為2021年度河南省衛生鄉鎮。
2020年9月,匡城鎮被確定為2020年度河南省”平安農機”示范鄉(鎮)。
歷史沿革:
明屬錦翠鄉,置匡城里。
清置匡墻社。
民國屬四區長崗。
1949年屬八區尚屯。
1958年分屬尚屯、西陵、長崗公社。
1977年設匡城公社。
1984年設匡城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