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丁營鄉 | 隸屬:襄城縣 |
區劃代碼:411025203 | 代碼前6位:411025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豫K |
長途區號:0374 | 郵政編碼:461000 |
轄區面積:約51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95萬人 |
人口密度:約578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個社區、25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丁營社區 | ~001 | 鄉中心區 | 以丁姓始居,古時曾為兵營,得名。清屬留渡保。1932年屬二區崗北鄉。1941年屬霍堰鎮。1948年屬沙北縣第二區。1949年屬驀嶺區。1958年設丁營…[詳細] |
坡楊社區 | ~002 | 村莊 | 楊姓始祖明初從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始名楊家村,因處坡地,后稱今名。…[詳細] |
彥張村 | ~202 | 村莊 | 明代張姓自郟縣遷此建村,以始祖德高望重,得名。…[詳細] |
榆孫村 | ~203 | 村莊 | 明代,孫姓自孫祠堂遷此建村,因村內外榆樹茂密得名。…[詳細] |
橫梁渡村 | ~204 | 村莊 | 西漢末年,王莽攆劉秀至汝河邊,河水攔路,危急時,從上游漂來一架木梁,橫卡水面,劉秀乘機沿梁渡河。村以得名“橫梁渡”。…[詳細] |
馮莊村 | ~205 | 村莊 | 馮柳二姓明代自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始名馮柳村.后柳姓遷出,改今名。…[詳細] |
苗府村 | ~206 | 村莊 | 古時有一朝中要員曾流放于此,村民稱其宅為“府”,因時苗姓居多。故名。…[詳細] |
紙房王村 | ~207 | 村莊 | 明末王姓自山西洪洞遷此定居,曾設造紙作坊,得名紙坊王,后演為今名。…[詳細] |
雙廟耿村 | ~208 | 村莊 | 明代耿姓自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始稱耿莊.后村西建廟后兩座,故易今名。1966年曾名革新村,不久恢復雙廟耿名稱。…[詳細] |
崗馬村 | ~209 | 村莊 | 馬姓自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因地處百寧崗西坡,故名。…[詳細] |
韓莊村 | ~210 | 村莊 | 明萬歷年間,韓姓自山西洪洞遷此建村,故名。…[詳細] |
小集村 | ~211 | 村莊 | 肖姓始居,雙日晨集,故名肖集,后演為今名。…[詳細] |
崗溝劉村 | ~212 | 村莊 | 崗溝劉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光門李村 | ~213 | 村莊 | 明代李姓自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因始祖無眉,人稱光板李家,后演為今名。…[詳細] |
崔莊村 | ~214 | 村莊 | 崔姓自山西洪洞遷此遷此定居,故名。明、清屬留渡保。1932年屬二區崗西鄉。1941年屬霍堰鎮。1948年屬沙北縣第二區。1949年屬驀嶺區。1958年…[詳細] |
東杜村 | ~215 | 村莊 | 東漢初年,杜姓始居,名杜莊;后人口繁衍,分建兩村,居東,得今名。…[詳細] |
西杜村 | ~216 | 村莊 | 東漢初年杜姓于此建村,故名杜莊。后人口繁衍,分建兩村,以居西,得名。…[詳細] |
霍堰中村 | ~217 | 村莊 | 明萬歷年間,霍姓自山西洪洞遷此建村,故名。…[詳細] |
霍堰西村 | ~218 | 村莊 | 明萬歷年間,霍姓自山西洪洞遷此建村,故名。…[詳細] |
霍堰東村 | ~219 | 村莊 | 村委會位于霍堰東部得名。明萬歷年間,霍姓自山西洪洞遷此建村,故名。…[詳細] |
霍莊村 | ~220 | 村莊 | 霍姓始居,故名。清屬留渡保。1932年屬二區霍堰鎮。1941年屬霍堰鎮。1948年屬沙北縣第二區。1949年屬驀嶺區。1958年屬霍堰公社張莊大隊。1…[詳細] |
崗張莊村 | ~221 | 村莊 | 崗張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崗半坡店村 | ~222 | 村莊 | 明代,殷、李二姓自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因處百寧崗東坡,設有店鋪,故名。…[詳細] |
郎莊村 | ~223 | 村莊 | 傳,明代郎姓自山西洪洞遷此建村,故名。明、清代屬留渡保。1932年屬二區霍堰鎮。1941年屬霍堰鎮。1948年屬沙北縣第二區。1949年屬驀嶺區。19…[詳細] |
樓李村 | ~224 | 村莊 | 樓李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白廟王村 | ~225 | 村莊 | 明代王姓自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因村東有座廟,內無神胎,僅有畫像,俗稱白廟,故名。…[詳細] |
王穆莊村 | ~226 | 村莊 | 明末穆姓自葉縣穆寨遷此建村,始名穆莊;因據王蘇莊較勁,演為今名。…[詳細] |
地名由來:
丁姓始居,古時曾為兵營,故名。
基本介紹:
丁營鄉位于襄城縣東南部,地處襄、舞、葉三縣交界,全鄉總占地面積51平方公里,4.95萬人口、4.3萬畝耕地,轄27個行政村,40個自然村。漯(漯河)—寶(寶豐)鐵路穿境而過,是全縣唯一的鐵路貿易貨棧,沙汝河在崔莊村交匯,環鄉而臥,風光秀美,境內百寧崗五岳廟是中原道教文化勝地。廟區占地面積達18畝、殿堂26座、靜舍200多間,常住道眾70多人,每年農歷三月三傳統廟會,吸引了成千上萬名道教信徒和游客來此觀光旅游。近年來,勤勞樸實的丁營鄉人民在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充分利用獨特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圍繞百寧崗旅游開發,以五岳廟旅游景區為中心,不斷優化發展環境,提高景區檔次。搭
榮譽排行:
2008年11月,丁營鄉入選第三批河南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文化旅游:
興國寺位于襄城縣丁營鄉橫梁渡村,時代為明代。始建于唐,其后各代幾經修建,現存建筑為清代建筑。五十年代初,橫梁渡村群眾在時任村農會主席劉寶才的帶領下,再次對興國寺部分建筑進行修繕,使興國寺才保
百寧崗遺址位于襄城縣丁營鄉百寧崗,時代為明。2001年,百寧崗遺址列入許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百寧崗院墻為基點,四周各向外擴展2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歷史沿革:
古為豫州域。
春秋為氾地,屬鄭。
秦屬襄城縣,歷代因之。
明、清屬留渡保。
1932年屬第二區。
1941年北部屬驀嶺鎮,南部屬霍堰鎮。
1948年屬沙北縣第二區,同年11月撤銷沙北縣,復屬襄城縣。
1949年屬驀嶺區。
1958年北部屬驀嶺公社,南部屬霍堰公社。
1959年撤銷霍堰公社。
1965年析姜莊、驀嶺兩公社各部分成立丁營公社。
1966年更名前進公社。
1971年復稱丁營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稱丁營鄉,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