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馬莊鄉 | 隸屬:延津縣 |
區劃代碼:410726205 | 代碼前6位:410726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豫G |
長途區號:0373 | 郵政編碼:453000 |
轄區面積:約50.9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77萬人 |
人口密度:約741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38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馬莊村 | ~201 | 鄉中心區 | 明代馬姓在此定居,故名。…[詳細] |
堤后村 | ~202 | 鄉中心區 | 明代,山西澤州或潞州地區晉姓移民在此定居,初名晉家屯。后又有常、張等姓陸續遷入。因本村在黃河古堤北邊,故更名堤后。…[詳細] |
原屯村 | ~203 | 鄉中心區 | 明代,山西澤州或潞州地區原姓移民在此定居,初名原家屯,后化簡為今名。…[詳細] |
廟堤村 | ~204 | 鄉中心區 | 明代建村,因村址在古黃河堤上,村西北有關帝廟和二郎廟,得名廟堤。…[詳細] |
常興集村 | ~205 | 鄉中心區 | 明代,有常姓遷此定居,當時周圍八里之內無集鎮,此地便成一集,為期興盛不衰,得名常興集。…[詳細] |
油房村 | ~206 | 村莊 | 油房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龐古寨村 | ~207 | 村莊 | 明代,有翟、楊二姓從山西澤州或潞州地區遷此定居,因企望永久穩固而得名龐固寨。…[詳細] |
高張寨村 | ~208 | 村莊 | 明代,高、張兩姓從山西遷此定居而得名高張寨。…[詳細] |
東袁莊村 | ~209 | 鄉中心區 | 東袁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10,為鄉中心區。…[詳細] |
羅灘村 | ~210 | 村莊 | 明代,山西澤州或潞州地區羅姓移民在此定居,因此處是黃河的河灘上而得名羅灘。…[詳細] |
唐莊村 | ~211 | 村莊 | 明代,山西澤州或潞州地區唐姓移民在此定居,得名唐莊。…[詳細] |
付莊村 | ~212 | 村莊 | 明代,有付姓在此定居,得名付莊。1952年屬七區。1955年屬馬莊鄉。1958年建付莊大隊,屬馬莊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付莊村民委員會,屬馬莊鄉。…[詳細] |
前長罡村 | ~213 | 村莊 | 明代,山西澤州或潞州地區移民李姓遷此,在南北相距半華理的兩處分別定居因定居在綿延2公里的窄長土崗上,得名長堽。此村在南,名前長堽,堽為崗字別寫。…[詳細] |
后長罡村 | ~214 | 村莊 | 明代,山西澤州或潞州地區移民李姓遷此,在南北相距半華理的兩處分別定居因定居在綿延2公里的窄長土崗上,得名長堽。此村在北,名后長堽,堽為崗字別寫。…[詳細] |
車莊村 | ~215 | 村莊 | 清代,有車姓從滑縣車后屯遷此定居,得名車莊。…[詳細] |
馮劉莊村 | ~216 | 村莊 | 明代,有馮、劉兩姓從山西澤州或潞州地區遷此定居,在相近兩處定居,初名馮莊、劉莊。1960年合并為一個行政村,更名為馮劉莊。…[詳細] |
石邱村 | ~217 | 村莊 | 春秋戰國時期,大文學家、思想家孔子游歷各國講學。路過各地,有一大塊隕石在此。此地多次沙丘,故孔子為取名石邱。…[詳細] |
近古村 | ~218 | 村莊 | 明代,山西澤州或潞州地區李姓移民在此定居,因距石邱較近,且石邱是漢成帝時隕石墜落處,較為古遠,故名。…[詳細] |
郭辛莊村 | ~219 | 村莊 | 明代,郭姓在此定居,初名郭莊,后因風沙侵襲,村址向東遷移,更為今名。…[詳細] |
柴胡寨村 | ~220 | 村莊 | 據,元代,有柴、胡兩姓在此定居,村周圍筑有寨墻而得名柴胡寨。…[詳細] |
劉棗莊村 | ~221 | 村莊 | 明代,山西澤州或潞州地區劉姓移民在此定居,因此地棗樹甚多,得名劉棗莊。…[詳細] |
隨莊村 | ~222 | 村莊 | 明代,隋姓在此定居,初名隋莊,后改為今名。…[詳細] |
常新莊村 | ~223 | 村莊 | 明代,山西澤州或潞州地區常姓移民在此定居,初名常莊,后改為今名。…[詳細] |
東王莊村 | ~224 | 村莊 | 明代,山西澤州或潞州地區王姓移民在此定居,初名“王莊”,1944年改為“東王莊”。…[詳細] |
荊莊村 | ~225 | 村莊 | 有荊姓定居于此而得名荊莊。1952年屬七區。1955年屬馬莊鄉。1958年建荊莊大隊,屬馬莊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荊莊村民委員會,屬馬莊鄉。…[詳細] |
許莊村 | ~226 | 村莊 | 明代,山西澤州或潞州地區許姓移民在此定居,得名許莊。…[詳細] |
于莊村 | ~227 | 村莊 | 于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馮班棗村 | ~228 | 村莊 | 據,南宋康王趙構逃難時由此騎馬過黃河,馬將上岸時,陷入淤泥中。恰岸上有一株棗樹,其一枝向北伸向河面上。康王伸手扳棗枝得以上岸。為紀念此事,取意于康王的…[詳細] |
水口村 | ~229 | 村莊 | 明代,李自成進軍北京時,從開封東南崔橋村遷來數戶,因此處曾是古黃河碼頭,得名水口。…[詳細] |
宋莊村 | ~230 | 村莊 | 宋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姬莊村 | ~231 | 村莊 | 清代,滑縣柳里村姬姓遷此定居,得名姬莊。…[詳細] |
王泗坡村 | ~232 | 村莊 | 明代時,王姓在此定居建村,附近有一座泗水廟。黃河改道后,此地變為河坡而得名王泗坡。…[詳細] |
延滑村 | ~233 | 村莊 | 清道光年間,由本縣原屯遷來原姓在此定居,后來滑縣老河寨,一家王姓逃荒至此,初名小莊,隸屬滑縣,1946年歸屬延津縣后改為今名。…[詳細] |
老劉莊村 | ~234 | 村莊 | 元代,此地為古黃河渡口,有劉姓在此開店,人稱“老劉”,過往客人稱該地為“老劉店”,后繁衍成村,“店”改為“莊”。…[詳細] |
蔣班棗村 | ~235 | 村莊 | 據,南宋康王趙構逃難時由此騎馬過黃河,馬將上岸時,陷入淤泥中。恰岸上有一株棗樹,其一枝向北伸向河面上。康王伸手扳棗枝得以上岸。為紀念此事,取意于康王的…[詳細] |
蘇班棗村 | ~236 | 村莊 | 清道光年間,李姓定居于此,初名李街,由于后來王泗坡遷來蘇姓,人丁興旺,李姓又絕,因在馮班棗北面,改稱為后班棗,后以蘇姓改為今名。…[詳細] |
張班棗村 | ~237 | 村莊 | 據,南宋康王趙構逃難時由此騎馬過黃河,馬將上岸時,陷入淤泥中。恰岸上有一株棗樹,其一枝向北伸向河面上。康王伸手扳棗枝得以上岸。為紀念此事,取意于康王的…[詳細] |
野廠村 | ~238 | 村莊 | 初為古黃河碼頭貨場,因在野外,名為野場,后來,人們陸續遷此定居,以諧音改為今名…[詳細] |
地名由來:
明代馬姓在此定居,故名。
基本介紹:
馬莊鄉位于縣城東北部,距縣城33公里,全鄉總面積50.9平方公里,耕地42170畝,27個行政村,5679戶,24561口人,2001年人均純收入2176元。境內西北部擁有我省唯一的“國家級濕地鳥類自 然保護區”。
交通、通訊條件十分優越,鄭(州)滑(縣)公路自南向北穿境而過,馬半公路橫貫東西,柏油路實現村村通。日發客車40余次,直達延津、新鄉、衛輝、焦作、鄭州等地。村村通電話,擁有中國移動電話發射塔一座,中國聯通電話發射塔一座。1999年8月在馬莊鄉建成延津縣第二電視臺。
馬莊鄉地處黃河故道,土壤多為沙壤土和兩合土。絕大多數土地為旱澇保收的肥沃良田。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棉花、
榮譽排行:
2023年12月,河南省農業農村廳認定馬莊鄉為河南省第三批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游花生)。
2022年3月,馬莊鄉被命名為2021年度河南省衛生鄉鎮。
文化旅游:
延浚汲淇抗日辦事處舊址,又稱四縣邊抗日辦事處舊址,位于延津縣馬莊鄉原屯村,北臨村委會和原氏宗祠。現存院落四座,主要有工委舊址、武裝部舊址等。四縣邊行政抗日辦事處成立于1943年10月12日,
歷史沿革:
1946年屬延津縣三區。
1952年屬七區。
1955年分屬馬莊鄉、石邱鄉。
1956年石邱鄉并入馬莊鄉。
1958年成立馬莊公社。
1983年改設馬莊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