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白沙鎮 | 隸屬:伊川縣 |
區劃代碼:410329104 | 代碼前6位:410329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豫C |
長途區號:0379 | 郵政編碼:471000 |
轄區面積:約113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6萬人 |
人口密度:約531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6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白沙村 | ~200 | 鎮中心區 | 據古時候該處地勢平坦,白洚河從東向西流過,周圍淤沙滿灘,沙呈白色。百姓在此地居住,村子得名白沙村。…[詳細] |
孟村村 | ~201 | 鎮鄉結合區 | 相傳早在十四世紀初,白沙姓孟的兄弟二人遷此居住,百姓逐漸聚居形成村落,取名孟村。…[詳細] |
銀李村 | ~202 | 村莊 | 相銀李曾名銀鈴村、鳳凰莊,因村莊坐落形狀似鳳凰而得名。明代洪武年間,山西洪洞縣遷來孟、何、張、李等姓人家在此落戶。李姓在此開有銀匠鋪,李銀匠在此居住最…[詳細] |
省莊村 | ~203 | 村莊 | 據尤姓家譜記載,清朝乾隆年間,山西洪洞縣遷來一戶姓尤的人家,生活非常簡樸,一個月就省了一布袋糧食,一布袋又叫一莊,百姓就將這里叫做省莊。…[詳細] |
焦王村 | ~204 | 村莊 | 焦王村原名順天莊,相傳明萬歷年間,村民因饑荒流離失所,村子基本不存在,后焦姓、王姓到此居住,漸漸發展為村莊,取村民姓氏得名焦王村。…[詳細] |
下天院村 | ~205 | 村莊 | 唐代時期,天王在白沙北嶺建墳稱天王墳,附近有三個自然村,都稱天王院,本村地勢最靠下,故取名下天院。…[詳細] |
范村村 | ~206 | 村莊 | 據廉姓家譜記載,明洪武三年(1370),范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逐漸形成村落后取名范村。…[詳細] |
常嶺村 | ~207 | 村莊 | 相傳明代初期,常姓始祖常進國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因位于嶺上,取村名為常嶺。…[詳細] |
朱嶺村 | ~208 | 村莊 | 相清康熙元年,由山西洪洞縣遷來許、宋兩家居住,因地處坡嶺,形似鳳凰,得名鳳凰岡。后朱梁王駕崩,埋葬于此,村子遂更名朱駕陵,村里人叫它朱家嶺。后演化為朱…[詳細] |
孫嶺村 | ~209 | 村莊 | 相傳清末年間,一孫姓官史罷官回鄉,因病在此居住,娶妻生子,安居落戶。后來發展為村落,因住在嶺上,得名孫嶺。…[詳細] |
吳堂村 | ~210 | 村莊 | 相傳明代初期,村里有吳、白、鄭三姓居住,吳姓發展較快,人口最多,又因村子地處溝塘之地,故稱吳塘,后演化為吳堂。…[詳細] |
下磨村 | ~211 | 村莊 | 據周朝時此段白洚河上建有兩個小水磨,此處的小水磨位于下游,后來此地形成村子,取名下磨。…[詳細] |
郝灣村 | ~212 | 村莊 | 相明代初期,郝姓由山西洪洞遷至此地居住,逐漸發展形成村子,因地處白洚河轉彎處,故稱郝灣村。…[詳細] |
孝村村 | ~213 | 村莊 | 據李、程等姓最早在此居住。村民為贊揚王祥臥冰、孟宗哭竹、焦桂香哭麥等孝行,在村中建起三孝堂一座,取村名為賢孝寨。原來村寨門上刻有“賢孝寨”石額(195…[詳細] |
高嶺村 | ~214 | 村莊 | 據最初高姓居民在此落戶,因村子地勢多嶺,故名高嶺。…[詳細] |
程子溝村 | ~215 | 村莊 | 據清初,程姓由孝村遷來,后其他姓氏陸續遷來形成村莊。由于程姓遷入最早,人口最多又是程夫子后裔,且地處溝豁之內,因此得名程子溝。…[詳細] |
陳村村 | ~216 | 村莊 | 據清光緒三年(1877),幾家陳姓居民遷此居住,日久成村,取名陳村。…[詳細] |
竇村村 | ~217 | 村莊 | 相東漢時期,有大將竇漢在此安營屯兵。為紀念大將竇漢,故取名竇村。后演化為豆村。實際上豆村從來沒有姓竇的。…[詳細] |
葉村村 | ~218 | 村莊 | 相傳明洪武年間,有一位葉姓官員居住在此,后人為紀念葉姓官員,家族改葉為姓,取名葉家村。后演化為葉村。…[詳細] |
程莊村 | ~219 | 村莊 | 據傳明代初期,程莊原名金莊。到清代初期,金氏衰敗,程姓村民居多,1950年改稱程莊。…[詳細] |
柳莊村 | ~220 | 村莊 | 相最早由劉姓人家到此居住,逐漸形成村落,取村名為劉莊。…[詳細] |
爐坪村 | ~221 | 村莊 | 相楚漢相爭時期,是劉邦大軍建爐鑄兵器之地。后來形成村落,因初為建爐鑄兵器之地,故取名爐坪。…[詳細] |
石嶺村 | ~222 | 村莊 | 相明末時期,石姓人氏從洛陽郊區李村遷此定居,因地處坡嶺之上,故取名石嶺。…[詳細] |
楊嶺村 | ~223 | 村莊 | 據楊姓家譜記載,明末年間,洛陽市郊皮村一家姓楊的到此定居,逐漸形成村子,因地處坡嶺之上,故名楊嶺。…[詳細] |
小王村 | ~224 | 村莊 | 據明代中期,一姓李的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居住,因處于白沙南嶺西頭低洼地段,故取名小凹。因原名不雅,后改為小王。…[詳細] |
新寨村 | ~225 | 村莊 | 相傳清乾隆年間,泥鼓垛村部分居民,搬遷到此筑屋扎寨,建成村落,取名新寨。…[詳細] |
地名由來:
傳古時該地地勢平坦,白洚河從東向西流過,周圍淤沙滿灘,沙呈白色。百姓在此地居住,村子得名白沙村。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巡視中原,見白沙房舍儼然,人丁興旺,問為何村,百姓應“白沙”,朱元璋以為“沙”與“殺”諧音,聽起來不吉利,隨口說“山水相繞、平川沃野,真乃興隆之地”。百姓欣喜,遂改名為興隆鎮。清朝末年名稱又改回白沙。
基本介紹:
白沙鄉位于伊川縣東部,南與汝陽縣和汝州搭界,西與白元鄉、水寨鎮毗鄰,北與呂店鄉、彭婆鎮相連,東與半坡鄉接壤。總面積113平方公里,耕地6028公頃,總人口6.96萬人,轄26個行政村,75個自然村,355個村民小組,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便利,鄭盧路、洛界路和焦枝線越境而過,白半路、登封礦區絡貫穿東西。白降河由東向西、陸渾渠和高嶺大型提灌站橫貫南北。水利條件優越。
榮譽排行:
2022年3月,白沙鎮被命名為2021年度河南省衛生鄉鎮。
文化旅游:
自由縣縣衙舊址類別:古建筑時代:民國地址:伊川縣白沙鎮白沙村
陳村遺址類別:古遺址時代:新石器時代地址:伊川縣白沙鎮陳村
興隆寨寨門類別:古建筑時代:清地址:伊川縣白沙鎮白沙村
歷史沿革:
1927年白沙是自由縣政府所在地。
1932年為第六區,屬伊川縣。
1948年縣民主政府自黃兌遷此。
1949年后為第五區。
1958年成立白沙人民公社。
1983年社改鄉,改為白沙鄉。
2008年撤鄉設鎮改為白沙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