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路鄉 | 隸屬:通山縣 |
區劃代碼:421224200 | 代碼前6位:421224 |
行政區域:湖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鄂L |
長途區號:0715 | 郵政編碼:437000 |
轄區面積:約91.5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2萬人 |
人口密度:約459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3個社區、19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大路社區 | ~001 | 主城區 | 大路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1,為主城區。…[詳細] |
寺下社區 | ~001 | 鄉中心區 | 明朝屬興善里;清代屬一都;民國屬寺下鄉;1950年后,屬城關區焦夏鄉,設寺下、寺下王兩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城關人民公社焦夏管理區,改設為寺下…[詳細] |
迎賓社區 | ~002 | 主城區 | 迎賓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1,為主城區。…[詳細] |
余長畈村 | ~201 | 村莊 | 清代屬一都;民國屬興善鄉;1950年后,屬城關區城關鄉,稱為余長畈村;1954年調整行政區劃,屬城關區大路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城關人民公社大…[詳細] |
塘下村 | ~202 | 城鄉結合區 | 明朝屬興善里;清代屬一都;民國屬興善鄉;1950年后,屬城關區城關鄉,設塘下、大垅口兩村;1954年調整行政區劃,屬城關區大路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詳細] |
犀港村 | ~203 | 城鄉結合區 | 宋朝屬興國軍;元朝屬興國州;明朝屬興善里;清代屬一都;民國屬興善鄉;1950年后,屬城關區城關鄉,稱為犀港村;1954年調整行政區劃,屬城關區大路鄉;…[詳細] |
吳田村 | ~204 | 村莊 | 通山縣大路鄉吳田村地處通山縣城西郊、咸通公路南側。通山到大畈的核電公路、咸通公路、正在建設的杭瑞高速縱橫貫穿全境,這里也是前往國家級風景區九宮山的必經…[詳細] |
石壁下村 | ~205 | 村莊 | 宋朝屬興國軍;元朝屬興國州;明朝屬興善里;清代屬一都;民國屬興善鄉;1950年后,屬城關區城關鄉,稱為石壁下村;1954年調整行政區劃,屬城關區大路鄉…[詳細] |
洞口羅村 | ~206 | 村莊 | 明朝屬興善里;清代屬一都;民國屬興善鄉;1950年后,屬城關區洞口鄉,稱為洞口羅村;1954年調整行政區劃,屬城關區大路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詳細] |
界水嶺村 | ~207 | 村莊 | 明朝屬興善里;清代屬一都;民國屬寺下鄉;1950年后,屬城關區焦夏鄉,設界水嶺、楊城、半洞張三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城關人民公社焦夏管理區,改…[詳細] |
龍嶺村 | ~208 | 村莊 | 龍嶺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山口村 | ~209 | 村莊 | 明朝屬興善里;清代屬一都;民國屬寺下鄉;1950年后,屬城關區焦夏鄉,設山口、山下兩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城關人民公社焦夏管理區,改設為山口生…[詳細] |
賓興會村 | ~210 | 村莊 | 明朝屬興善里;清代屬一都;民國屬寺下鄉;1950年后,屬城關區焦夏鄉,設賓興會、移民、咀頭陳三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城關人民公社焦夏管理區,改…[詳細] |
焦夏村 | ~211 | 村莊 | 元朝屬興國州;明朝屬興善里;清代屬一都;民國屬寺下鄉;1950年后,屬城關區焦夏鄉,稱為焦夏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城關人民公社焦夏管理區,改稱…[詳細] |
楊獅坑村 | ~212 | 村莊 | 以其駐地邊的楊樹林和山坑中形似獅子的山巖命名。…[詳細] |
坳上焦村 | ~213 | 村莊 | 清代屬一都世興會;民國屬水南鄉興善里;1950年后,屬城關區焦夏鄉,稱為坳上焦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城關人民公社焦夏管理區,改稱為坳上焦生產隊…[詳細] |
神堂村 | ~214 | 村莊 | 神堂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東坑村 | ~215 | 村莊 | 清代屬一都;民國屬興善鄉;1950年后,屬城關區城關鄉,稱為東坑村;1954年調整行政區劃,屬城關區大路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城關人民公社大路…[詳細] |
新橋村 | ~216 | 村莊 | 新橋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石圳村 | ~217 | 村莊 | 清代屬一都;民國屬興善鄉;1950年后,屬城關區焦夏鄉,稱為石圳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城關人民公社焦夏管理區,改稱為石圳生產隊;1962年設區…[詳細] |
下朗村 | ~218 | 村莊 | 據說清代有位巡撫路經此地,遂令轎夫停轎,便下橋疑神行禮。轎夫問何故,巡撫說:“我到此地,突然覺得心中不悅盡除,一下子變得開朗起來,便下轎以禮謝之。”后…[詳細] |
上仇村 | ~219 | 鄉中心區 | 明朝屬興善里;清代屬一都;民國屬興善鄉;1950年后,屬橫石區高湖鄉,稱為上仇村;1954年調整行政區劃,屬橫石區高湖區;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橫…[詳細] |
地名由來:
因是咸寧、崇陽縣進出通山縣的必經之路,故名大路。
基本介紹:
【大路鄉】 地處縣城西部,西南與南林橋鎮交界,北與咸安區桂花鎮接壤。全鄉國土面積84.3平方公里,轄18個行政村3.08萬人口。106國道,咸(寧)(九宮山風景區)公路并行貫穿全境,距京廣鐵路僅45公里,即將興建的寧(波)樟(木)高速公路穿境而行。位于武漢大經濟圈內,交通分便利。
礦產資源有大理石、玄武石、石灰石、煤、粘土等等十余種。楠竹杉木資源豐富,土地資源儲備充足,可為各種產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優越的區位條件,豐富的特產資源,寬松的發展環境,帶來了大路鄉工業、農業、城建和其他社會事業的大發展。農業建成了1000畝綜合開發基地,1000畝優質稻基地。主要農產品有優質
文化旅游:
王明璠府第位于大路鄉吳田村1組(俗稱畈上王灣。古時該地為一片田畈,畈上聚居著姓王的,故名“畈上王”灣。后王明璠家族從五里外吳田洞引水至田畈,稱吳田村),距縣城3公里。又名“芋園”,即大而無華
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屬楚地。
清宣統三年(1911年)—1953年,為寺下區和山口區。
1954年,為城關區大路鄉。
1962年,為環城區大路公社。
1987年9月,撤區將大路、焦夏、港畈三鄉合并為大路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