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王臺村 | 隸屬:板橋店鎮 |
區劃代碼:420684107211 | 代碼前6位:420684 |
行政區域:湖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鄂F |
長途區號:0710 | 郵政編碼:441000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唐代以前,王臺地區,荊棘叢生,僅有零星散戶為躲避戰亂在此居住。唐朝安史之亂期間有部分張姓、王姓居民逃難至此定居,形成最早的村落。明朝人口大遷徙,來自北方的難民由襄州沿漢水兩岸南下,途經王臺附近,有人見此地人煙罕見,土地空曠,便選擇留下,與當地居民通婚,發展生產。到清朝時期,逐漸發展成多達200多戶,800多人的村莊。稱“王臺子”,后人為方便上口將“子”去掉,遂得此名。
榮譽排行:
2023年11月,王臺村被確定為2023年湖北省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名單。
基本介紹:
宜城市板橋店鎮王臺回族村是一個少數民族聚集村。近年來,宜城市以培植特色產業、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新農村建設主力軍為根本,使王臺村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為拓寬村民增收渠道,發展具有回族特色的主導產業,宜城市各級黨委、政府把扶持發展養殖業作為促進王臺村回漢群眾增收的突破口,在這個村成立了巴格樂養牛專業合作社,按照“欄舍標準化、品種雜交化、飼養管理科學化、疫病防治規范化、糞污處理無害化”的原則,由政府提供優質草種,投資70萬元興建“牛王別墅”,總面積達1.7萬平方米,可圈養500頭優質無公害肉牛。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王臺村
歷史沿革:
明朝洪武初年,屬宜城縣喜樂鄉。
民國初年,基本沿襲清末制度。
民國十七年隸屬24區王臺鄉。
1941年實行新縣制,隸屬宜城縣王臺鄉。
1945年3月,屬自忠縣王臺鄉。
1947年9月本地解放,屬襄棗宜縣新田區王臺鄉。
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復宜城縣,屬宜城縣新街鄉。
1956年,合作社時期,隸屬宜城縣新街鄉王臺大隊。
1958年10月1日,鄉改公社,隸屬新街鄉王臺大隊。
文革期間,1967年春,屬宜城縣
周邊相關:
王臺村附近有張自忠將軍紀念園景區、宜城市博物館、張自忠紀念館、長渠、鄂豫邊區革命紀念館、楚皇城城址展示館等旅游景點,有流水西瓜、宜城米、宜城松花皮蛋、宜城板鴨、宜城盤鱔、宜城大蝦等特產,有趕象、襄陽花鼓戲、舞蹈《老背少》、宜城蘭花筒、漢江磨調、趕飛蛾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