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遼寧省 > 沈陽市 > 康平縣 > 沙金臺鄉

遼寧省沈陽市康平縣沙金臺鄉

[移動版]
地名:沙金臺鄉隸屬康平縣
區劃代碼:210123208代碼前6位:210123
行政區域:遼寧省 地理分區:東北地區
行政級別:鄉車牌代碼:遼A
長途區號:024 郵政編碼:110000
轄區面積:約144平方公里人口數量:約1.29萬人
人口密度:約90人/平方公里
下轄地區:11個行政村
代碼城鄉分類簡介
太平莊村~200村莊
清朝末年,為躲避戰亂,直隸一帶的逃荒者來到了遠離交通線的這片沙地,歷經千辛萬苦以祈求在亂世中求得太平,同時又有思戀故土的情感,故為此地取了一個極富華北…[詳細]
紅旗村~201村莊
此地原大部為沼澤、荒原,為“王荒”。清末民初,一些關內的逃荒者和當地的蒙古人在此墾荒,漸成村落,時人稱“荒上”。建國后,在大躍進時期,根據當時豎“三面…[詳細]
石頭井子村~202村莊
地原為荒草甸子,散居此地的人們打井全部用柳條編成桶狀放入土井中,以此過濾泥沙。后來關內來的移民在此地用石頭砌了一眼新井,漸成村落后稱之為石頭井子。…[詳細]
西一棵樹村~203村莊
此地原系蒙古賓圖王的“王荒”,放墾前,這里長了一棵大樹,據說從10里外就能看到,從此,“一棵樹”漸成村落名,為區分于東部的一個也叫“一棵樹”的屯落,故…[詳細]
上沙金臺村~204村莊
“沙金臺”蒙語為“喳正鐵”的諧音,意為有瓷器的地方。故稱沙金臺。…[詳細]
敖力營子村~205村莊
清乾隆年間就有蒙古人在此居住。“敖力營子”系蒙古語地名,“敖力”譯成漢語為“山”的意思,敖力營子意為前后或左右有山的屯落。…[詳細]
嘎土窩堡村~206村莊
“嘎土窩堡”系蒙古語地名,意為“火種”。據傳,清雍正年間,有蒙古人帶火鐮、火石來此開荒定居,故而得名。…[詳細]
東窯村~207村莊
清末,此地為東科前旗旗主賓圖王養息地,后來關內移民的大量進入,此地形成了村落。民國初年,由于關內移民在此地建了東、西、北三個窯口燒制磚瓦,所以,東部的…[詳細]
西扎哈氣村~208鄉中心區
最早遷過來的先祖叫蘇珠克圖,在乾隆四年因軍功被封為公爵。這支蒙古族遷到康平縣東西扎哈氣村的時間在乾隆四年(1739年)以前,距今已有270多年。 …[詳細]
雙廟子村~209村莊
清初,此地為左翼前旗旗主賓圖王養息地,后來關內移民大量進入,形成村落。初名“廣富窩堡”,民國初年,由于此地發生流行性疾病,大量青壯年男子死亡,被當地人…[詳細]
東扎哈氣村~210村莊
最早遷過來的先祖叫蘇珠克圖,在乾隆四年因軍功被封為公爵。這支蒙古族遷到康平縣東西扎哈氣村的時間在乾隆四年(1739年)以前,距今已有270多年。 …[詳細]

地名由來:

“沙金臺”蒙語為“喳正鐵”的諧音,意為有瓷器的地方。故稱沙金臺,故名。

基本介紹:

"康平縣轄鄉。1947年分屬康平縣第五區和東科前旗第三區,1949年為八區,屬康平縣。1958年屬張強公社,1961年析建沙金臺公社,1984年置鄉,1987年改蒙古族滿族鄉。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府45公里。面積144平方公里,人口1.7萬,以蒙古族、滿族為主。轄大石頭井子、西一棵樹、紅旗、東扎哈氣、西二-、窩堡、西扎哈氣、熬力營子、上沙金臺、嘎土窩堡、東窯、雙廟子、太平莊12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福利廠、陶瓷廠等。農業主產玉米、高粱。

".

歷史沿革:

戰國時期,為燕國遼東郡北境。

明、清時期,屬科爾沁左翼前旗。

清光緒六年(1880年),屬康平縣,史稱旗縣共管。

民國十二年(1923年),為五區和七區。

1949年,為八區。

1961年,成立沙金臺公社。

1984年,改沙金臺鄉。

1986年,改名沙金臺蒙古族滿族鄉。


以下地名與沙金臺鄉面積相當: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中文字幕亚亚洲码在线 | 欧洲一区二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又大又长粗又爽又黄少妇频 | 宅男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m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高清 婷婷色中文字幕一二三 |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