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東峽鄉 | 隸屬:湟源縣 |
區劃代碼:630123200 | 代碼前6位:630123 |
行政區域:青海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青 |
長途區號:0971 | 郵政編碼:810000 |
轄區面積:約85.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925人 |
人口密度:約34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3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石崖莊村 | ~200 | 鄉中心區 | 石崖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10,為鄉中心區。…[詳細] |
新民村 | ~201 | 村莊 | 因本村地處偏遠,村民貧困,每家莊廓墻挖有一個土門,因此叫土門莊,后改為新民村,是村民生活有了改變,生活有了提高,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故叫新民村,故名。…[詳細] |
響河村 | ~202 | 村莊 | 美麗的鳥語聲響徹山谷,由其得名:響河爾(傳說)。從前因人煙稀少,無車輛通行,只有波濤不絕的河湟水響徹兩岸,故叫響河。…[詳細] |
下脖項村 | ~203 | 村莊 | 西寧市湟源縣東峽鄉下脖項村,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詳細] |
峨頭山村 | ~204 | 鎮鄉結合區 | 峨頭山村原住在腦山地區,并在一座山的山頂上,故命名為峨頭山村。因所在區域地理位置命名。后來成立村委會而得名。…[詳細] |
蘭占巴村 | ~205 | 村莊 | 蘭占巴,藏語,因以前居住藏族部落頭人的名字而得名,1983年體制改革成立村委會。…[詳細] |
灰條溝村 | ~206 | 村莊 | 原來此地居住三戶人家,因村子很小,取名尕莊。后來又因村子坐落于一個偏僻的山溝,村莊很小,村里有很多灰條草生長,故得名灰條溝村。…[詳細] |
灰條口村 | ~207 | 村莊 | 原來村北溝內有灰條溝村,我村坐落于灰條溝口,因此得名灰條口村,1983年體制改革成立村委會。…[詳細] |
拉爾貫村 | ~208 | 村莊 | 據說很早以前在本地區居住的為蒙古族、拉爾貫為蒙古語,故名。…[詳細] |
北山村 | ~209 | 鎮鄉結合區 | 村莊靠北山故就叫做北山村。1983年體制改革成立村委會,故名。…[詳細] |
柏樹堂村 | ~210 | 村莊 | 幾百年前柏樹堂是一片古柏樹森林,由于不明大火燃燒使森林毀滅,留下許多柏樹根遺留至今所以取名柏樹堂。1983年體制改革成立村委會。…[詳細] |
山岔村 | ~211 | 鎮鄉結合區 | 山岔村坐落于縣城北山的三叉口,因此稱山岔村。后成立山岔村村委會,故名。…[詳細] |
炭窯村 | ~212 | 鎮鄉結合區 | 因原址在三四百年以前用黑刺燒炭,故命名為炭窯村。1983年體制改革成立村委會。…[詳細] |
地名由來:
意為鄉境東面有著名峽谷--西石峽。
基本介紹:
東峽鄉位于湟源縣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5千米。總面積85.5平方千米。轄石崖莊、蘭占巴、新民、灰條溝、灰條溝口、響河、下脖項、腦頭山、大黑溝 9個村委會。31個生產合作社,1949年沿舊制設東峽鄉,1958年與城關鎮合并成立東風公社,1961年分設東峽公社,1965年并入城郊公社,1972年分設東峽公社,1984年改設東峽鄉。
該鄉北有北華石山,南有照壁山,兩山犬牙交錯、陡峭險峻,谷中湟水湍急。青藏鐵路、青藏公路、西湟一級公路沿峽谷穿山而過,號稱"海藏咽喉"。山間植被茂盛,大黑溝已被確定為省級森林公園,有樺樹、云杉,人們稱之為"小江南"。海拔在2400--3208米之間,年平均氣溫
歷史沿革:
1949年,沿舊制設東峽鄉。
1958年,與城關鎮合并成立東風公社。
1961年,分設東峽公社。
1965年,并入城郊公社。
1972年,分設東峽公社。
1984年,改設東峽鄉。
地域范圍 西寧市湟源縣申中鄉、大華鎮、和平鄉、巴燕鄉、東峽鄉、城關鎮、波航鄉 特定品質馬牙蠶豆是湟源特有的農產品。因為地理氣候條件特殊,地形復雜,馬牙蠶豆植株高大,籽粒飽滿,生物活性物質含量高,是
區劃: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東峽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