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交口街道 | 隸屬:臨潼區 |
區劃代碼:610115016 | 代碼前6位:610115 |
行政區域:陜西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街道 | 車牌代碼:陜A |
長途區號:029 | 郵政編碼:710000 |
轄區面積:約25.93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89萬人 |
人口密度:約729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9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交口社區 | ~001 | 主城區 | 自2010年由臨潼區民政局命名,沿用至今。…[詳細] |
交口村 | ~200 | 城鄉結合區 | 公社化時期交口村改為大隊,1961年撤大公社成立交口公社;1984年更名為交口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高鐵村 | ~201 | 村莊 | 民國二十三年為交口鎮第六保;解放后為交口區高鐵鄉,公社化時大隊駐東塘李村取名灣李大隊;第一次地名普查時,因與相橋公社一大隊重名,經群眾討論領導批準改為…[詳細] |
新民村 | ~202 | 村莊 | 1957年因地處涇惠灌后并取豐收之意為惠豐社;1959年,因大隊部設在前寨村,得前寨大隊;1961年大隊部又設在新民村,改名新名大隊,沿用至今。公社化…[詳細] |
營仁村 | ~203 | 村莊 | 民國二十三年(1934)命名為東三聯;1949年更名為第二鄉;1955年更名為渭豐社;1961年更名為營仁大隊;1967年更名為紅旗大隊。1969年更…[詳細] |
郭陽村 | ~204 | 村莊 | 1934年民國實行保甲制時為交口鎮郭楊保,1949年解放后實行區鄉制時為交口區第五鄉;1956年合作化時為郭楊高級社;1962年因大隊駐地郭楊村而得名…[詳細] |
權中村 | ~205 | 村莊 | 原村在清同治年間,戰亂中毀滅后,山東難民分散居住在此開荒,設名山東莊,1940年許權中回到家鄉,提議改名辛里村,即“辛勞建設新家鄉”之意。民國二十三年…[詳細] |
念楊村 | ~206 | 村莊 | 1958年公社化時為念楊大隊,1989年撤公社設鄉后改為念楊村村委會,沿用至今。…[詳細] |
孫趙村 | ~207 | 村莊 |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命名為第五保;1949年更名為崇育鄉;1956年更名為崇育高級社;1958年更名為崇育大隊;1974年更名為孫趙大隊。孫趙村…[詳細] |
安屯村 | ~208 | 村莊 |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命名為第四保;1956年更名為澤豐高級社;1959年更名為安屯大隊。1955年,成立安屯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屬交口人民…[詳細] |
地名由來:
因辦事處駐地處于石川河與渭河交匯的河口,故而得名。
基本介紹:
交口街道位于臨潼區北部,北與閆良區相接軌,轄9個行政村,104個村民小組,2.7萬人,耕地面積4.4萬畝。
是典型的農業鄉鎮,農業生產以糧食為主,播種面積7.03萬畝,總產值3.14萬噸,蔬菜種植4700畝,大棚126個,總產量17000噸,養殖業以奶牛為主。重點企業有海辰乳業有限公司、華龍紙業有限公司、愛維爾酸奶廠。
歷史沿革:
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曾在此置障縣,北周廢(故城即今交口鎮)。
元、明、清各朝繼續設交口鎮。
清順治元年(1644年),交口鎮屬臨潼縣17鎮之一。
轄東陽里4村,永豐里47村,歸厚里8村。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實行保甲制,設6保,轄59村。
1949年,設交口區,轄5鄉。
1958年9月,屬雨金公社交口管理區,轄9生產大隊。
1961年4月,改管理區為公社。
1984年5月,改設交口鄉。
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