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瀘定縣 | 隸屬:甘孜州 |
區劃代碼:513322 | 代碼前6位:513322 |
行政區域:四川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縣 | 車牌代碼:川V |
長途區號:0836 | 郵政編碼:626100 |
轄區面積:約216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8.42萬人 |
人口密度:約39人/平方公里 | |
辦公地址:瀘橋鎮 | |
下轄地區:8個鎮、1個鄉 |
![]() | 人口 | 面積 | 簡介 |
瀘橋鎮 | 3.72萬人 | 149.9km2 | 瀘定縣轄鎮,縣府駐地。1951年屬橋頭鄉,1958年隸瀘橋公社,1966年析置城關鎮,1978年更名瀘橋鎮,1985年瀘橋鄉并入。位于縣境東北部。面積…[詳細] |
冷磧鎮 | 9540人 | 137.8km2 | 瀘定縣轄鎮。國家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956年置冷磧鄉,1958年杵坭鄉并入改二郎山公社,1962年杵坭鄉析出改冷磧公社,1984年復鄉,1985年建鎮…[詳細] |
興隆鎮 | 6611人 | 151.6km2 | 瀘定縣轄鎮。1956年置興隆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2年建鎮。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城26公里。面積151.6平方公里,人口1萬。轄化…[詳細] |
磨西鎮 | 6874人 | 310.8km2 | 瀘定縣轄鎮。1951年置磨西鄉,1956年共和鄉、蔡陽鄉并入,1958年新興鄉并入后改公社,1962年新興鄉析出,1984年復鄉,1992年建鎮。位于…[詳細] |
燕子溝鎮 | 4604人 | 594km2 | 燕子溝鎮,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通過撤鄉設鎮而設立的鎮。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瀘定縣撤銷新興鄉,設立燕子溝鎮,以原新興鄉的行政區域為燕子溝鎮的行…[詳細] |
得妥鎮 | 6330人 | 329km2 | 瀘定縣轄鄉。1940年置得妥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46公里。面積329平方公里,人口0.6萬。瀘石公路貫穿鄉境。…[詳細] |
烹壩鎮 | 3116人 | 116.3km2 | 瀘定縣轄鄉。1940年置烹壩鄉,1958年改國慶公社,1984年更名烹壩鄉。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14公里。面積116.3平方公里,人口0.4萬。川…[詳細] |
德威鎮 | 7973人 | 68.2km2 | 2019年,撤銷德威鄉、加郡鄉,設立德威鎮,以原德威鄉和原加郡鄉所屬行政區域為德威鎮的行政區域,德威鎮人民政府駐咱威村1組113號。…[詳細] |
嵐安鄉 | 1917人 | 183km2 | 瀘定縣轄鄉。1940年置嵐安鄉,1958年改長征公社,1978年更名嵐安公社,1984年復嵐安鄉。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23公里,面積183平方公里,人…[詳細] |
地名由來:
清康熙年間,四川巡撫奏準在大渡河的安樂修建鐵索橋,橋建成后康熙賜名為“瀘定”,“瀘”指河(修橋奏折中誤將此河稱為瀘水),“定”表示平定“西瀘”之亂后瀘水一帶已安定。置縣時便以橋為縣名。
基本介紹:
瀘定縣位于四川省西部二郎山西麓、甘孜藏族自治州東南部,界于邛崍山脈與大雪山脈之間,大渡河由北向南縱貫全境。東與石棉縣相連,位于東經101°46′-102°25′,北緯29°54′-30°10′。南北長69.2公里,東西寬49.9公里,全縣總面積2165.35平方公里(未含爭議區域面積198.48平方公里)。全縣轄4鎮8鄉,57個村民委員會,居住著漢、藏、彝、回、羌、蒙、苗、納西族等14種民族,共計77099人(2001年末)。川藏公路穿越東北部,是進藏出川的咽喉要道,素有甘孜州東大門之稱。東距省會成都285公里,西距州府所在地康定49公里,南距石棉縣112公里,北距丹巴縣125公里。瀘定縣地處
榮譽排行:
2025年1月,被認定為2024年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市、區)。
2024年12月,瀘定縣上榜2024全國旅游百強縣市第45名。
2024年8月,瀘定縣被授予天府旅游特色縣。
2023年10月,水利部公布第六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瀘定縣榜上有名。
2022年10月,瀘定縣被評定為第六批四川省“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
2022年4月,瀘定縣被確定為四川省第三批城鄉社區治理試點單位。
2021年11月,瀘定縣被認定為第三批四川省全域旅游示范區。
2021年11月,國家民委公示第九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名單,瀘定縣上榜。
2021年9月,瀘定縣被命名為第五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歷史沿革:
瀘定縣在古代屬梁州西部,周、秦、漢時代,稱“笮國”。
兩漢、兩晉、南北朝為牦牛縣。
隋代在嘉良范圍內。
唐代設置嘉良縣(今嘉慶河壩)、大渡縣,大足元年改屬黎州,唐統一廢縣后,境內曾設置羈縻州,屬雅州的有東嘉良州(今冷磧地方)、西嘉良州(今嘉慶河壩)、當馬州(今岔道)、羅巖州(今嵐安鄉),屬黎州的有河東州(今冷磧鎮)、大渡州(今沈村)、葉(野)川州(今灣東、磨西以下地區),并一直保持到宋代。
元朝時在烹壩境
區劃: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