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冷磧鎮 | 隸屬:瀘定縣 |
區劃代碼:513322101 | 代碼前6位:513322 |
行政區域:四川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川V |
長途區號:0836 | 郵政編碼:626100 |
轄區面積:約137.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9540人 |
人口密度:約69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個社區、1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老街社區 | ~002 | 鎮中心區 | 老街社區:地處冷磧鎮中心位置,居民627戶,1107人。轄3個居民小組![詳細] |
新街社區 | ~003 | 鎮中心區 | 新街社區:地處冷磧鎮中心位置,共756戶、1201人。…[詳細] |
扒灣村 | ~203 | 村莊 | 山形似無齒彎扒,故名。1982年前叫建設大隊,1982年后改為扒灣村,2020年與梅子坪村并入扒灣村。…[詳細] |
團結村 | ~206 | 村莊 | 希望村民能改掉壞習慣,和睦相處,故名。解放前,冷磧鎮團結村名為瓦角坪村;1950年解放后,更名為瓦色坪組;1951年鄉政府根據《團結就是力量》的歌曲正…[詳細] |
木瓜溝村 | ~208 | 鎮鄉結合區 | 形狀像一個大大的木瓜,希望老百姓日子像木瓜一樣甜美,故名。…[詳細] |
桐子林村 | ~210 | 鎮中心區 | 周邊有很多桐子樹,故名。1994年前屬冷磧鎮二大隊,1994年10月之后命名桐子林村至今。…[詳細] |
潘溝村 | ~211 | 村莊 | “黑溝河和團結村河交界處至下游為潘溝,潘溝村村民靠水而居”,故名![詳細] |
黑溝村 | ~212 | 村莊 | 漢語,為“溝邊林密葉茂,黯淡無光”,故名。…[詳細] |
尖茶坪村 | ~215 | 村莊 | 村內兩邊有河流,中間一個大坪子,鳥瞰全村像一個三角形插在村中間,故名![詳細] |
甘露寺村 | ~216 | 村莊 | 茶馬古道必經之地,久旱成災,村民在此建寺廟一座,祈福求雨,每每有求必雨,普降甘露,后該廟即稱為甘露寺,故名![詳細] |
松林村 | ~218 | 村莊 | 希望村民和松樹一樣長壽,故名。1984年恢復鄉,2007年設立松林村![詳細] |
杵坭村 | ~219 | 鄉中心區 | 古為川藏必經大道,沿途泥地遍布,背夫杵著拐棍行走,故名![詳細] |
鄧油房村 | ~220 | 村莊 | 在以前我村有一家姓鄧的人家開了一家榨油坊在十里八村很有名氣,故名![詳細] |
瓦斯營盤村 | ~221 | 村莊 | 趙爾豐進藏途經瓦斯盤時曾留下一個營兵力,故名。…[詳細] |
地名由來:
“冷”是地名,“磧”是河壩的意思;藏語叫“冷起”,意即寬闊的大地。依其地形而得名。
基本介紹:
瀘定縣轄鎮。國家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956年置冷磧鄉,1958年杵坭鄉并入改二郎山公社,1962年杵坭鄉析出改冷磧公社,1984年復鄉,1985年建鎮。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城19公里,面積137.8平方公里,人口0.9萬。瀘石公路和川藏公路過境。轄木瓜溝、桐子林、扒灣、黑溝、和平、團結、甘露寺7個村委會和冷磧街1個居委會,有以石材、水泥、燃料為主的鄉鎮企業。農業主產玉米、水稻、小麥。
榮譽排行:
2021年7月,冷磧鎮被命名為2021—2023年度“四川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杵坭山歌)。
2019年12月,冷磧鎮入選2019年四川省衛生鄉鎮(街道)名單。
歷史沿革:
1961年6月,設冷碩公社。
1984年2月,公社改鄉。
1985年9月,鄉改鎮。
2019年12月,撤銷杵坭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冷磧鎮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