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耿馬鎮 | 隸屬:耿馬縣 |
區劃代碼:530926100 | 代碼前6位:530926 |
行政區域:云南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云S |
長途區號:0883 | 郵政編碼:677500 |
轄區面積:約444.47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5.91萬人 |
人口密度:約13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3個社區、11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甘東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甘東,傣語。“甘”為中,“東”為壩子,甘東即壩子中間![詳細] |
白馬社區 | ~002 | 鎮中心區 | 因耿馬自治縣的縣標白馬而得名。白馬社區居民委員會于2003年成立沿用至今,白馬社區隸屬耿馬鎮,位于耿馬鎮駐地![詳細] |
白塔社區 | ~003 | 鎮中心區 | 該居委會背后有一個景戈白塔得名。白塔社區居民委員會2003年1月成立,沿用至今,白塔社區隸屬耿馬鎮![詳細] |
芒蚌社區 | ~004 | 村莊 | 芒蚌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團結村 | ~200 | 村莊 | 因民族較多,以民族團結嘉言得名。1956年稱團結鄉,1969年改為團結大隊,1984年改為團結鄉,1988年改為團結辦事處,2000年實行村級體制改革…[詳細] |
新城村 | ~201 | 村莊 | 新城村民委員會在1984年2月至5月,實行農村政社合一體制改革,設區建鄉,政社分設,公社改區,大隊改鄉,生產隊改合作社中,從石房大隊中分離出來,成立新…[詳細] |
芒國村 | ~203 | 村莊 | 芒國,傣語。“芒”為寨子,“國”為芭蕉,芒國即芭蕉寨。本村駐地芭蕉較多而得名![詳細] |
復興村 | ~204 | 村莊 | 本村駐地村民從前生活非常貧困,全部生活用品由國家供給,人們希望從今以后恢復興旺而得名![詳細] |
允楞村 | ~205 | 村莊 | 允楞,傣語。“允”為城,“楞”為上,允楞即上城![詳細] |
石灰窯村 | ~206 | 村莊 | 本村駐地以前有人在此地砌窯燒石灰而得名![詳細] |
南木弄村 | ~207 | 村莊 | 南弄,傣語!澳稀睘楹,“弄”指錯開,意為錯開方向的河。本村邊有一條錯開方向的河,故名南弄,人們為了順口,中間加了個木字。…[詳細] |
允捧村 | ~208 | 村莊 | 允捧,傣語!霸省睘槌,“捧”為潰散,允捧即潰散城。本村駐地相傳傣族從瑞麗來與當地民族打了一仗,最后當地民族被打敗潰散,傣族在此地定居下來而得名。…[詳細] |
菜籽地村 | ~209 | 村莊 | 本村駐地以前種植油菜、蔬菜為主而得名。1956年成立菜籽地鄉,1969年該為大隊,1984年改為鄉,1988年實行區鄉體制改革,菜籽地鄉改為菜籽地村辦…[詳細] |
弄巴村 | ~210 | 村莊 | 弄巴,傣語。“弄”為塘,“巴”為魚,弄巴即魚塘![詳細] |
地名由來:
耿馬,傣語,“耿”為地方,“馬”為馬。傣文地方史載,傣歷759年,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傣族首領率臣民遷徙,由白馬領路尋覓到的地方。一說屬佤語,“耿”為父,“馬”為母,亦為養育各族兒女的父母之地。
基本介紹:
耿馬鎮地處耿馬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位置,轄區面積444.47平方公里,轄11個村委會,3個社區,141個村民小組;全鎮總人口數5.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3811人;有傣、佤、拉祜、布朗、傈僳等十二種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的人口占總人數的64%;耕地總面積122206畝,其中:水田25542畝,旱地96664畝,人均耕地3.63畝。林地總面積20741.5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3.3%。盛產水稻和甘蔗作物。
全鎮共有20個黨支部,其中農村黨支部11個,社區黨支部3個,鎮屬機關支部6個。共有0員802名,其中農村支部黨員660名、機關支部黨員142名。
2005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
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年(1931年),屬耿馬宣撫司分設的第八區。
1952年1月,耿馬鎮與宣化鎮合并成立耿宣區。
1967年3月,區改公社。
1981年3月,紅衛大隊改稱城關鎮。
1986年6月,更名耿馬鎮。
1988年4月,耿馬鎮與耿宣鎮合并為耿宣鎮。
1993年3月,更名耿馬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