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寶云街道 | 隸屬:會澤縣 |
區劃代碼:530326002 | 代碼前6位:530326 |
行政區域:云南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街道 | 車牌代碼:云D |
長途區號:0874 | 郵政編碼:654200 |
轄區面積:約216.82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5.36萬人 |
人口密度:約247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7個社區、9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仙龍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原駐地先農臺,五谷廟供神農牌。1955年設翠屏鄉屬金鐘(一區)轄。1970年撤翠屏鄉設立東關大隊,屬金鐘公社轄。1984年撤東關大隊設立翠屏鄉,屬金鐘…[詳細] |
東瑞社區 | ~002 | 鎮鄉結合區 | 位于縣城東面,寓意祥瑞。2014年由土城社區、馬武社區、仙龍社區、趙家村社區分別劃出部分區域成立東瑞社區,屬寶云街道轄。…[詳細] |
土城社區 | ~003 | 鎮鄉結合區 | 明代,黑爨蠻支系部落祿氏,在此以土筑城。…[詳細] |
趙家村社區 | ~004 | 鎮鄉結合區 | 1973年成立趙家村大隊,屬金鐘公社轄。1984年趙家村鄉屬金鐘區轄。1987年8月1日撤趙家村鄉設立趙家村村公所,屬金鐘鄉轄。2000年6月至8月成…[詳細] |
馬武社區 | ~005 | 村莊 | 寶云街道馬武社區地處寶云街道東郊6公里,東至頭塘交界、南至小村子交界、西至土城交界、北至華泥,轄區面積9平方公里,下轄直管居民小組15個、有常住人口2…[詳細] |
華泥社區 | ~006 | 村莊 | 1951年成立華泥鄉,屬曉眾(一區)轄。1954年撤曉眾(一區)設翠屏(一區),華泥鄉屬翠屏區轄。1955年撤翠屏(一區)設金鐘(一區),華泥鄉屬金鐘…[詳細] |
扯戛社區 | ~007 | 鎮鄉結合區 | 彝語地名,扯:為谷子,戛:為上邊,即谷田上邊的村莊。…[詳細] |
澤瑞社區 | ~008 | 鎮鄉結合區 | 取會澤祥瑞之意,寓指讓易地扶貧搬遷讓貧困人民過上幸福生活。…[詳細] |
頭塘村 | ~201 | 鎮鄉結合區 | 因歷史活動得名。1951年設立頭塘鄉,屬曉眾(一區)轄。1970年設立頭塘大隊,屬金鐘公社轄。1984年設立頭塘鄉,屬金鐘區轄。1987年8月1日設立…[詳細] |
拖姑村 | ~202 | 村莊 | 彝語“拖姑”:拖,為青松,姑,為箐,即青松下箐邊的村。…[詳細] |
普珠村 | ~203 | 村莊 | 彝語“普珠”即土官塘普家住的地方。1951年設立普珠鄉,屬曉眾(一區)轄。1954年撤曉眾(一區)設翠屏(一區),普珠鄉屬翠屏區轄。1955年撤翠屏(…[詳細] |
治都村 | ~204 | 村莊 | 彝語,“治”,為住地,“租首(都)”,為土官,即彝族土官的住地。…[詳細] |
三道村 | ~205 | 村莊 | 原為三條河匯集處,故名。1951年設立三道鄉,屬曉眾(一區)轄;1954年撤曉眾(一區)設翠屏(一區),三道鄉屬翠屏區轄。1955年撤翠屏(一區)設金…[詳細] |
卡郎村 | ~206 | 村莊 | 彝語“卡”為村,“郎”為箐,即箐邊的村莊。…[詳細] |
交支村 | ~207 | 村莊 | 兩條山溝匯合在此處。1973年成立交支大隊,屬金鐘公社轄。1984年交支鄉屬金鐘區轄。1987年8月1日撤交支鄉設交支村公所,屬金鐘鄉轄。2000年6…[詳細] |
小村子村 | ~208 | 村莊 | 1970年設立小村子大隊,屬金鐘公社轄。1984年農村設立小村子鄉,屬金鐘區轄;1987年8月1日設立小村子村公所,屬金鐘鄉轄。2000年6月1日設立…[詳細] |
地名由來:
境內曾設寶云鑄錢局,故名。
基本介紹:
寶云街道辦事處轄仙龍社區,土城、趙家村、馬武、頭塘、華泥、扯戛、拖姑、普珠、治都、三道、卡郎、交支、小村子13個村委會,轄區面積216.82平方公里。
寶云街道作為縣工業園區的駐地,是全縣工業發展的主陣地,是鉛鋅冶煉、卷煙、建材等重點企業的聚集地。
歷史沿革:
清代屬郭仁、尚德二鄉轄境,東川府在此設治。
中華民國年間屬鐘山、屏山二鎮,華泥、石鼓二鄉轄境,1944年鐘山、屏山二鎮合并為鐘屏鎮。
新中國成立后,為曉眾區(一區),轄23個鄉。
1953年成立金鐘區,轄7個鄉。
1958年撤會澤縣并東川市,為東川市轄會澤區,轄7個公社。
1965年為會澤縣轄金鐘區。
1970年撤區并社為金鐘公社,轄27個大隊。
1984年改為金鐘區,轄33個鄉。
1987年區鄉體制改革為金鐘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