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舊城鎮 | 隸屬:盈江縣 |
區劃代碼:533123102 | 代碼前6位:533123 |
行政區域:云南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云N |
長途區號:0692 | 郵政編碼:679300 |
轄區面積:約133.96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01萬人 |
人口密度:約150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6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舊城村 | ~201 | 鎮中心區 | 以干崖第十四代土司府衙駐地的舊城,得名舊城![詳細] |
賀勐村 | ~202 | 村莊 | “賀勐”為傣語,“賀”意為頭,“勐”意為地方,即盈江壩頭之意,以地處盈江縣舊城鎮壩區東部邊緣而得名賀勐,故名![詳細] |
新民村 | ~203 | 鎮中心區 | 以居民從各地遷來此地新建村子,得名新民。…[詳細] |
東丙村 | ~204 | 村莊 | “東丙”為傣語,“東”意為小壩子,“丙”意為平坦,即寬闊平整的壩區。以東丙作村名![詳細] |
喊撒村 | ~205 | 村莊 | “喊撒”為傣語,“喊”意為尾,意為河溝交匯處。即廣朗河與龍塘溝交匯之處。故而得名喊撒。以喊撒作村名,村委會駐地等腮,故名![詳細] |
東山村 | ~206 | 村莊 | 因地處舊城鎮東部的麻崍山區,故而得名東山![詳細] |
地名由來:
舊城鎮“舊城”是傣語“姐告”的意譯,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為干崖土司署駐地,后土司署搬遷,故而得名。
基本介紹:
舊城鎮古稱乘龍鎮,依山傍水,是秦代“蜀身毒道”必經的主要出口集鎮之一。唐、元代曾設“押西城”、“鎮西路”。干崖第十四代土司府衙駐地,故名舊城。鎮政府駐地舊城街,民國年間曾設“盈江設治局”,解放初期是盈江縣委、縣政府駐地。有盈江最早的民族中學、省立小學和第一所民族醫院。曾是邊疆民族地區經濟、文化最發達的邊陲文明古鎮之一。
舊城鎮位于盈江縣城東部,距縣城19公里,是盈江第一道東大門。位于東經98°12′13"——98°41′28"和北緯24°39′28"——24°46′57"之間。轄區土地總面積133.96平方公里。東與油松嶺鄉山水相連,南與崗勐鄉毗鄰,西北與新城鄉隔江相望,北與梁河縣
文化旅游:
舊城民族中學老教學樓位于盈江縣舊城鎮舊城民族中學內,年代為1954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舊城民族中學老教學樓為德宏州第五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盈江縣委縣政府舊址位于盈江縣舊城鎮人民政府內,年代為1953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盈江縣委縣政府舊址為第四批德宏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東漢永平十二年(69年),舊城鎮境域置哀牢縣。
北魏太和三年(479年),設西城縣。
唐南詔時期置押西城。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設鎮西路軍民總管府。
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為干崖土司署所在地。
明正統九年(1444年),屬干崖宣撫司。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為盈江設治局駐地。
1951年,屬盈江縣第一區。
1955年,建舊城區,為縣城所在地。
1958年9月,成立先鋒公社。
1959年2月,復稱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