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仁和鎮 | 隸屬:永勝縣 |
區劃代碼:530722102 | 代碼前6位:530722 |
行政區域:云南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云P |
長途區號:0888 | 郵政編碼:674200 |
轄區面積:約452.4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5066萬人 |
人口密度:約55人/平方公里 | 海拔:2927米 |
下轄地區:13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仁和村 | ~201 | 鎮中心區 | 據《永北直隸廳志》記載,清朝時期叫“苗力”,當地人稱“苗里“,民國初年,永北縣(今永勝縣)在仁和設縣置縣佐署,以“吉祥嘉言”命名“仁里”。1950年,…[詳細] |
高寨村 | ~202 | 村莊 | 1958年前屬華坪縣,1959劃歸永勝縣設高寨小公社,1960年設高寨大隊,1961年設高寨小公社,1968年設高寨大隊,1984年區、鄉體制改革時設…[詳細] |
良田村 | ~203 | 村莊 | 就梁子田、馬飽田兩村名各取一字組合稱“梁田”,后更名為良田。…[詳細] |
碧泉村 | ~204 | 村莊 | 以當地碧峰、泉林兩個自然村各取一字組織得名“碧泉”![詳細] |
新坪村 | ~205 | 村莊 | 1950年力甫村改名新民村,魚果村改名太平村,1952年兩村合并設鄉設新坪鄉政府,1958年設新坪管理區,1960年設新坪大隊,1984年區、鄉體改時…[詳細] |
新田村 | ~206 | 村莊 | 解放初,在本村新修建了幾丘大田而得名“新田”![詳細] |
打紅村 | ~207 | 村莊 | 1958年前屬華坪縣,1959劃歸永勝縣六德區華祝管理區,1961劃屬良田小公社,1980年與良田大隊分開設華山大隊,1981年地名普查時更名為打紅大…[詳細] |
朝陽村 | ~208 | 村莊 | 此地太陽照得早,取“向陽之地”而得名。1960年前屬碧泉管理區,1961從碧泉劃出成立山摩小公社,1969年更名朝陽大隊,1984年區、鄉體改時設朝陽…[詳細] |
宏德村 | ~209 | 村莊 | 1958年前屬華坪縣,1959劃歸永勝縣仁和宏德管理區,1961設宏德小公社,1968年設宏德大隊,1984年區、鄉體改時設宏德鄉人民政府,1988年…[詳細] |
匯源村 | ~210 | 村莊 | 本村委會地處金沙江與仁里河的匯合處而得名![詳細] |
臨江村 | ~211 | 村莊 | 村莊分布在金沙江北岸,臨近江邊而得名“臨江”![詳細] |
山依拉村 | ~212 | 村莊 | 山依拉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新源村 | ~213 | 村莊 | 由于觀音巖電站建設的需要,仁和鎮新田村委會和匯源村委會的部分村民小組搬遷至仁和鎮仁里街移民安置點,取新田、匯源兩個名稱中新、源二組合得名“新源”。…[詳細] |
地名由來:
民國初年,永北縣(今永勝縣)在仁和設縣置縣佐署,以“吉祥嘉言”命名“仁里",后改為仁和。
基本介紹:
仁和鎮位于永勝縣東部金沙江干熱河谷區,東與華坪縣接壤,南與大姚縣灣碧鄉隔江相望,西與東山鄉毗鄰,北與六德鄉相連,是永勝的東大門,距縣城52公里,幅員面積452.4平方公里。轄仁和、高寨、良田、碧泉、新坪、新田、打紅、朝陽、宏德、匯源、臨江、山依、新源13個村委會,91個村民小組,共有人口25066人,其中農業人口23438人。全鎮有24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23個,以彝族、傣族、傈僳族為主,有彝、傣、傈僳等少數民族13119人。
仁和鎮有仁里河、母雞河兩大水系,仁里河橫貫全鎮,地貌呈山區、河谷走向,屬低緯度高原季風影響的氣候區域,具有山區氣候特征,垂直變化顯著,溫度年際變化小,氣候呈立體形
榮譽排行:
2018年12月,2018年云南省衛生鄉鎮名單出爐,仁和鎮上榜。
歷史沿革: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仁和屬遂久縣(今永勝縣)。
三國蜀漢建興三年(225年),遂久縣(今永勝等)、姑復(今華坪等)劃歸云南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仁和屬益州。
唐貞元十年(794年),南詔主(今大理)在今永勝區域設北方賧。
五代后晉天福三年(938年),仁和屬成紀(今永勝)。
北宋慶歷八年(1048年),仁和屬高氏土司。
清道光初年,在仁和仁里街設市場,仁里街舊名苗力。
民國初年,永北縣(今永勝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