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武平鎮 | 隸屬:豐都縣 |
區劃代碼:500230114 | 代碼前6位:500230 |
行政區域:重慶市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渝 |
長途區號:023 | 郵政編碼:408200 |
轄區面積:約203.7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9762人 |
人口密度:約48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個社區、8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雪玉山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雪玉山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磨刀洞社區 | ~002 | 村莊 | 相傳寨門下有一洞,每當久晴欲雨或者久雨欲晴時,便能聽到洞內有沙沙的磨刀聲傳出,得名磨刀洞。…[詳細] |
周大灣村 | ~200 | 村莊 | 因村民抬著菩薩和祭品在廟里周游求雨,得名周大雨,后改為周大灣。…[詳細] |
新和場村 | ~202 | 村莊 | 因兩個小集市合并為一個集市,得名新合場。后諧音演變為“新和場”。…[詳細] |
壩周村 | ~203 | 村莊 | 該地地勢較平坦,面積較大,且最早在此居住的周姓人家居多,得名壩周。為組織開展本村群眾自治事務而設立壩周村民委員會。…[詳細] |
漩石溝村 | ~204 | 村莊 | 旋石溝原名叫做亂石溝,因為此地有很多的石頭,得名旋石溝,后因方言讀音為“漩石溝”。…[詳細] |
瓦泥坪村 | ~206 | 村莊 | 因以前該地開辦過瓦廠,得名瓦泥坪。撤區并鄉以前屬于河面鄉,叫新華大隊。1983年,改為瓦泥坪村,設立瓦泥坪村村民委員會,該名沿用至今。…[詳細] |
山羊溪村 | ~207 | 村莊 | 該村境內有一條小溪流過,溪邊的學校上方曾建有一座山羊廟,廟里雕刻著一只山羊,得名山羊溪。…[詳細] |
蜂子山村 | ~208 | 村莊 | 此山上松樹成林,遠看上去像一個大蜂窩,得名蜂子山。…[詳細] |
百集山村 | ~209 | 村莊 | 因曾經有種叫百節竹的竹子在此地生長而得名。…[詳細] |
地名由來:
武平鎮因宋時,當地民眾組織武裝平息匪亂而得名。
基本介紹:
豐都縣轄鎮。1935年置武平鄉,建國后仍置,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2年太平鄉并入建武平鎮。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65公里。面積203.7平方公里,人口2萬。豐(都)磨(刀洞)公路終點。轄磨刀洞、鐵匠嶺、通糖灣、清水、山羊溪、龍坦壩、周大灣、交戰壩、壩周、新和場、殷家壩、漩石溝、唐家灣、百節、獅子巖、瓦泥坪、石廟溝、峰子山、金香壩、茅林溝、下壩、后壩、中壩、沙壩、雙流壩25個村委會。有以釀酒、建材、運輸、煤礦、糧油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養殖業以生豬、牛、羊為主。特產黃連、天麻、茶葉、魔芋、五倍子、彌猴桃等。.
歷史沿革:
民國元年(1912年)后,境域屬崇德鄉。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建武平鄉,鄉公所設在吉星場。
1953年5月,由武平鄉析設壩周、漩石鄉。
1955年,壩周、漩石、茶園多(河面鄉劃出)并入武平鄉。
1958年,武平鄉改設武平公社。
1983年,武平公社改為武平鄉。
1992年3月,武平鄉改設武平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