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朔北藏族鄉 | 隸屬:大通縣 |
區劃代碼:630121210 | 代碼前6位:630121 |
行政區域:青海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青 |
長途區號:0971 | 郵政編碼:810000 |
轄區面積:約43.7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62萬人 |
人口密度:約371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18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縣東社區 | ~001 | 特殊區域 | 位于大通縣東部地區,由東部新城開發建設的社區。屬城鄉結合社區,為使朔北鄉片區城鎮居民辦事方便而且成立,故名。…[詳細] |
阿家堡村 | ~200 | 鄉中心區 | 始建于清順治五年,據《阿氏家譜》記載,阿氏民眾,原居住樂都縣(原碾伯縣)東五十里老鴨城白崖子,系蒙古族阿土司后裔。明萬歷二十一年(1594),阿繼德隨…[詳細] |
菜子口村 | ~201 | 村莊 | 因本村建在窎溝口上,故取名為菜子口。始建于明末清初,后于公元1723年,有祁姓從互助菜子溝前來此地定居,移民為了懷念故土,于是把祖居地名移用此地,19…[詳細] |
代同莊村 | ~202 | 村莊 | 此地以前是少數民族游牧區,在明隆慶年間,有本地藏族桑勒和麻拉二氏在此以游牧為生,并墾荒種地,后相繼遷來漢族居住,逐漸形成村莊,取名代同莊,后稱代同莊村…[詳細] |
李家堡村 | ~203 | 村莊 | 始建于明朝中葉,后于清代雍正年間,有李氏從民和享堂遷來此地居住,清同治年間,村民筑堡子,因而得名李家堡,后稱李家堡村。…[詳細] |
馬場村 | ~204 | 村莊 | 因本村在元朝末年是鄯善公主牧馬之地,故名馬場;意為建在馬場自然村的村民委員會。…[詳細] |
下吉哇村 | ~205 | 村莊 | 此地原系廣惠寺管總務的機構(藏語,叫做吉哇),因村子在廣惠寺之下,稱之為下吉哇。清朝乾隆年間,有陳姓氏從西寧小寨遷此定居,沿用下吉哇,后稱下吉哇村,故…[詳細] |
小龍院村 | ~206 | 村莊 | 明末清初,為少數民族游牧區,清雍正年間,從江南一帶遷來民眾在此定居,由于村子小,且有一戶鑄造生鐵農具的匠人,人稱小爐院,后演變為小龍院村,故名。…[詳細] |
藥匠臺村 | ~207 | 村莊 | 明朝中葉時是少數民族游牧地,明隆慶年間,因村的臺上修一座寺院,寺主是制藥的喇嘛,人們稱他為藥匠,故取名為藥匠臺,后稱藥匠臺村。…[詳細] |
永豐村 | ~208 | 村莊 | 永豐村村民委員會,以永久豐收之意而取名。…[詳細] |
八寺崖村 | ~209 | 村莊 | 村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因村莊建在大小不等的八座寺院之間的山崖下,故名八寺崖。又傳此村土地由附近八座寺院所有,故名八寺崖。元朝時蒙民在此過游牧生活,且有…[詳細] |
白崖溝村 | ~210 | 村莊 | 因村建在白崖溝而得名,后稱白崖溝村。1955年以前為大通五區窎溝鄉管轄;1956年撤去并鄉時,與朔北鄉合并,并由朔北鄉管轄;1958年公社化時,由朔北…[詳細] |
邊麻溝村 | ~211 | 村莊 | 邊麻溝村位于大通縣朔北鄉東部,距大通縣14公里,轄三個自然村,農業戶162戶,人口612人,有漢、藏、土等民族,平均海拔2790米,年降雨量580毫米…[詳細] |
花科莊村 | ~212 | 村莊 | 明朝中葉,有寺院一座,寺院和尚以雕刻印刷經書的印版為主,故名為華科寺,村以寺得名花科莊。又傳說,一個蒙民自稱花科龍臥來此放牧,以此得名花科莊村。…[詳細] |
東至溝村 | ~213 | 村莊 | 因本村建在東至溝內,故名東至溝村。1955年以前,為大通五區駕窎溝鄉管轄;1956年撤區并鄉時,與朔北鄉合并,并由朔北鄉管轄;1958年公社化時,由朔…[詳細] |
拉浪臺村 | ~214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此地居住著郭蟒寺的佃農,又是郭蟒寺拉浪的土地,因村建在臺臺上,故名拉浪臺村。…[詳細] |
舊拉浪村 | ~215 | 村莊 | “舊拉浪”系藏語,意為寺院活佛居住地。明洪武年間,此地居住著郭蟒寺的佃戶,因種的是郭蟒寺的土地,故名舊拉浪,后稱舊拉浪村。…[詳細] |
麻家莊村 | ~216 | 村莊 | 元末明初,少數民族麻姓居此,以姓得名麻家莊,后稱麻家莊村。…[詳細] |
鄭家溝村 | ~217 | 村莊 | 始建于清雍正年間(1723至1735)。據《鄭氏家譜》記載,鄭氏從馬場遷到鄭家溝,以姓得名,故稱鄭家溝村。…[詳細] |
地名由來:
因位于元朔山(老爺山)之北而得名。
基本介紹:
朔北藏族鄉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駐地5千米。人口1.1萬,以漢族為主,其中藏族占40%。面積43.7平方千米。轄阿家堡、永豐、菜子口、藥匠臺、小龍院、馬場、代同莊、下吉哇、李家堡9個村委會。民國廿六年(1937年)設朔北鄉,1951年改第四區第二鄉,1952年復改朔北鄉,1958年改為紅光公社,次年又更名朔北公社,1984年改為朔北藏族鄉。2006年8月,撤銷窎溝鄉,并入朔北藏族鄉。
榮譽排行:
2024年1月,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十一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
2023年11月,朔北藏族鄉被認定為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
2022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確定朔北藏族鄉為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鄉)。
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設朔北鄉。
1951年,改第四區第二鄉。
1952年,復改朔北鄉。
1958年,改為紅光公社,次年又更名朔北公社。
1984年,改為朔北藏族鄉。
2006年8月,撤銷鸞溝鄉,并入朔北藏族鄉。